【回望来路 凝新筑梦】杜群利:放弃铁饭碗 逐梦红木文化

时尚
时尚
2019-03-05 06:21
来源:互联网

【回望来路 凝新筑梦】杜群利:放弃铁饭碗 逐梦红木文化

【编者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发挥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市委统战部、青岛新闻网、青岛市自媒体联盟联合推出“回望来路凝新筑梦”——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系列访谈栏目。全面宣传展示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市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城市发展中做出的积极贡献,并借此集中宣传推介青岛市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他们与改革开放的故事,见证城市的发展!

【回望来路 凝新筑梦】杜群利:放弃铁饭碗 逐梦红木文化

杜群利接受青岛新闻网采访。

青岛新闻网12月20日讯(记者 崔静 徐斌)生长在上世纪70年代的乡下,小时候不爱同伙伴们爬树掏鸟,偏爱一个人端详老房子的瓦片;7岁学习国画,迷上了画中国山水;大学时去逛故宫,看着皇家用的红木感慨:啥时候大伙都能用上……

他叫杜群利,19年前创办了佳饰工艺礼品商社,自己动手设计红木摆件;后来规模扩大,发展为传家富艺术品有限公司。有了一定经济实力,杜群利自己用上了红木,他又想让红木走进更多家乡人的世界。8年前,他回青筹建了传家富艺品馆。

因对红木颇有研究,杜群利被推选为平度市红木化研究会会长;又因他“下半辈子就想传播传统文化”,去年又多了个头衔:平度市新的社会阶层联谊会会长。如今的杜群利特爱一句话:“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他想以红木为载体,让“仁义礼至信”等传统文化,在“个人小家”和“社会大家”间代代传承。

杜群利接受青岛新闻网采访。

从小偏爱沾着“古”字的东西

“我也不知道啥时候喜欢上传统文化的。我生在农村,村里有个大户人家,房子很气派,瓦片都是古色古香的。那时候我也就三四岁吧,喜欢到那玩,看人家的瓦片,拿着石头在地上画。”

在杜群利最早的记忆里,他就偏爱沾着“古”字的东西,好像古典气天生融在骨子里似的。

长到7岁,家人给他请了个美术老师,学习中国画。这老师是个传统文化迷,教他画画,也爱给他讲传统文化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杜群利家和多数中国普通人家一样,没有电视。老师的故事,成了童年的他最大的娱乐。什么岳母刺字、司马光砸缸、王羲之墨池等,杜群利听得如痴如醉。

画着中国画,陶醉在传统文化的故事里,杜群利一天天长大。大学,他读了曲阜师范大学的美术专业。在文化故里,一边画画,一边研究着传统文化。

美术这专业若想学好,得多走多看。大学间,他到全国各地参观古建筑。行至故宫,看到一件件精致的红木,杜群利震撼:“摆在那里就诉说着千年历史。”一个念头在脑海间闪过,“我们啥时候能用上?”

【回望来路 凝新筑梦】杜群利:放弃铁饭碗 逐梦红木文化

放弃铁饭碗做红木,进东南亚深山寻木材

尽管心头最热的是红木,但迫于生计,毕业后,杜群利服从分配去了交通系统。许是对红木爱得深沉,又恰逢上世纪90年代市场化改革高潮。工作第二年,他辞了职,投入下海经商的大军,一心研究起红木。

“最开始在青岛,没几个人,就一小作坊。选木材、设计、制作,都是自己的。”上世纪90年代末创业,杜群利从青岛一路往南打拼,辗转浙江、福建等地,直到2005年才在广州稳定下来。

“没办法,公司得存活,哪里市场好就去哪儿。”那些年,别的不说,单是挑选红木,杜群利就遭了不少罪。

2000年左右,他去东南亚的深山里寻红木。“那时候可不比现在,交通、通信、防虫装备跟现在都差一大截。”杜群利每次进山,少说也得五六天,蚊虫叮咬个不停,一拍打死好几个;一进山,信号全无;再加上语言不通,那些日子可以用俩字形容:苦熬。

红木有点收藏品的味道,要想玩得好,那既要有一定经济实力,又得有文化品位。

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人们的钱包一天天鼓起来;加上“中国文化走出去”、“文化强国”等概念的提出,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渐渐增强,喜欢并玩得起红木的人多起来。杜群利的红木规模越做越大,2013年,公司仅工艺师就多达100余人。

但仅仅把红木卖好就够了吗?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的杜群利,准备把自己的“红木梦”再往前推一步:以红木为载体,传播传统文化。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逐梦      回望      来路      凝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