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11月28日,民航常州站正式挂牌成立。1986年3月15日,广州至常州航线首航成功,常州民航事业由此开启了崭新篇章。33年来,常州民航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走向国际的发展轨迹,经历了从民航局直属到企业改制、从深航控股到回归地方的体制转变,也实现了从起步三条国内航线到如今国内外航线半百的跨越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常州机场紧紧抓住我国民航事业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积极引进航运运力,优化航线网络布局,不断提升保障能力,旅客吞吐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一条“飞行线”
常州机场前身为海军奔牛机场,经过三次改扩建,当初一座小小的军用机场已经建设成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0万吨需求,实现一类航空口岸开放的国际化、现代化机场。
1985-1986年,机场迎来第一次改扩建,按照“水乡风格、方便舒适、流程合理、相对集中”的原则,建成了航管楼、候机楼、中心变电所、停机坪等独具江南特色的各类建筑,初建候机楼5500平方米,跑道2200米,飞行区等级4C级。
1995-1996年,机场完成第二次改扩建。跑道延长至2800米,可同时停放9架波音737客机,飞行区等级由4C级升为4D级。
2009年-2011年,机场第三次改扩建,根据市委、市政府“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总体要求,跑道延伸至3400米,停机位增至20个,廊桥增至6个。
2017年,机场消防救援和医疗救护等级由6级提升到8级,飞行区等级升至4E级,成为全省第二家4E级机场。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常州机场的建设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常州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进程:日新月异的航站楼,是常州变得更富更强更美的标志;不断延伸的机场跑道,同时延展着常州人的蓝天梦。
飞出“加速度”
当第一架民航客机从常州飞向蓝天时,没有人会想到,三十多年后,这座小机场会取得如此大的发展成就。目前,以常州为中心的航线网络已经辐射到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等全国主要地区,通达了东南亚和东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
1986年,常州机场只通航三个城市:广州、北京、西安。2010年,通航城市增加到13个,2012年通航城市突破20个,最多通航30个国内主要城市。常州机场致力提升中心城市通达性,不断加密优化与区域经济契合度高、联系紧密的国内中心城市航线。2014年,常州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先后开通香港、台湾、韩国、泰国、老挝、日本等10条国际(地区)航线。2017年,围绕“巩固做强、对接枢纽”,为对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在关系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争取上再次取得新突破。
航线网络畅达的同时,吞吐量不断创出新高。2012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2017年,成功突破200万人次;2018年11月27日,机场旅客吞吐量实现了300万人次的历史跨越。常州机场第一个100万历经26年发展,第二个100万,历时5年,而第三个100万,仅用1年,常州机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常州机场“飞出”加速度,得益于充足的航空运力。
自2012年起,东航江苏公司与常州国际机场有了紧密合作。截至目前东航江苏公司已投放6架空客A320过夜飞机,通过加密中心城市航班,重点增加过站经停,减少甩飞航班,逐步形成了“米”字航线布局,航线网络日趋完善。
与此同时,继进境水生动物指定口岸后,进口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为开展区域水生产品进口业务丰富了载体;跨越速运全货机顺利落地,进一步丰富机场运力类型,提升机场的运载能力和运输效率,带动了常州航空物流快速发展;常州-台北快件转关业务、常州-曼谷-仰光空空中转业务相继开展,航空口岸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作为“三港一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州机场将充分发挥航空运输高效快捷的独特优势,继续完善口岸功能,积极助推常州综合港务区建设,为未来航空物流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截至今年10月,常州机场累计实现旅客吞吐量2008.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 23.57万吨,运输起降飞机20.26万架次。特别是过去五年,机场旅客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22.56%,货邮吞吐量年均增长率达21.1%,运输起降架次年均增长率达20.1%,均高于华东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
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
常州机场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始终秉持“便民出行、助力经济、打造靓丽城市名片”这一企业使命,始终将推动经济发展、方便市民出行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扛在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