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儒家
道家
佛经
法家
百家
兵法
中医
正史
历史
易经
南怀瑾全集
小雅
民歌
书城
《易经证释》明夷卦
明夷卦。坤上离下。
孔子《宣圣讲义》明夷卦。以离合坤。亦同晋。而离反在下。故谓之明夷。言明入地下也。以卦爻论。离二阳一阴。坤三阴。与晋同为四阴二阳卦。阳在下为阴蔽。如日西坠。光为地所蔽。阳间于阴。欲进不得。欲升不可。此退亡之象。与晋相反。传曰明夷诛也。盖以明夷时当幽暗。道当晦塞。行多蔽障。势多挫阻。则非光明正大可也。夜行者。君子之羞。昧进者。小人之志。则身于邪僻之处。蹑足于宵小之间。果冒昧以求荣。必言诡随以戾道。若挺拔以脱俗。必诬陷以遭刑。故进止皆难免于诛。而去留之匪易也。夫夷者伤也平也。删削之谓平。克伐之谓伤。如芟夷是也。邪正不并存。明昧不同行。君子小人所攸分。而时违地偏。不得夫公平。在上者昏庸紊乱。在下者奸宄横行。此衰世也。将难以图存。故传称为诛。明示其不可免也。诛与赏对。晋以有德有功而受赏。明夷则以失道失势而被诛。此图由君子言也。若在小人幸进取容。谲行得宠。明私为恶。淫邪以逞。自以为得志。而终必遭天戮。德之不齐。理之不讲。权势有时尽。则騈首市曹。系身囹圄。君子犹或非其罪。小人则实蔽其辜。此诛字乃概良莠言之也。正如日之既西。则不论高卑而俱暗。时之已夜。则不问主客而皆息。为其时地所为。非但一方一族之所关也。而君子则尤当重视焉。以其为道之所存。德之所明。言行足为世法。行止必以光明。故当暗昧之时。必取法于君子之行。虽不免于诛夷。而有道以全其性命。或亡或囚。以正为训。罪至不辞。法加自忍。情以诚见。志以行证。侭当世之汶汶。而协乎遯世无闷。任他人之纷纷。而确乎知止有定。此明夷不害其伤。虽诛亦无所悔吝也。以晋为进。进者易损。进之不已。变而为伤。此明夷之由晋变也。依辞义明指离日。明夷即日之伤也。虽非日伤。光之损也。晋以光盛而有功。明夷以光伤而多过。光者明之本。无光明。光之不足。明乃暗焉。此明夷以离在下。光为地蔽。而成明伤。明既伤矣。将何以照。如人目之不明。将何以视。推之在上者。不聪不明。将何以辨邪正。察善恶哉。则明夷之伤。不独言明之伤。实包视之不见。不独目之不见。且包辨察之不明也。夫不明与不明遇。其伤必大。如盲人瞎马之险也。在上不明。在其臣下之奸。则民人莫不伤矣。故明夷之伤。实天下之伤。非一人一物之谓也。人而遇无目者。不可与争视。国而遇无明者。不可与论辨察。以其视邪亦若正。视善亦若恶。苟强争之。反触其忌。此乱世君子。惟有诛责囚亡而已。君子不免诛责囚亡。是君子之伤。即人道之伤。民以君子为保。失君子即失其保。失保之国。欲其不伤得乎。此明夷之时。惟商纣之时。文王之囚辱。箕子之逃亡。足以喻之。以其所伤渐大。天下人民。无不疾首蹙额。同悼于伤也。故象辞特引二人以明之。读者可知明夷为诛与伤之义矣。
《宗主附注》明夷与晋。一往一来。实则坤离两卦上下之异而已。在晋离居坤上。如日出地面。明夷离移坤下。如日入地中。然地中非土中也。地原圆体。上下皆空。日在空中。亦未尝附于地。不过光所及。只地一面。晋照阳面。明夷则照其阴面。日犹一也。而地有别。人道重阳。易亦以阳为主。日光在阳面为地上大明之时。则谓之晋。迨日光下于地。虽阴面亦如阳之光明。而阳面反成黑暗。故谓之明夷。此易之取名。本乎阳言也。亦即本乎在阳面所居之人而言。盖地无论何面。皆有明暗时。皆有人物生存其上。此之为阳。即彼之阴。此之为明。即彼之暗。实不过时之差。位之异耳。苟合日与地言。初无所谓晋明夷之分。固无所谓阳与阴之特别区域。凡受光者。则为晋为阳。背光者。则为明夷为阴。只可视之为日与夜耳。晋为昼。明夷为夜。日之光明未改。地之承受未停。所视为改或异者。此地面之人物已耳。地固无上下。无背面。日更无朝夕。无近远。其光久明。其热永在。地虽自有远近之度。向背之差。而自天空言。所关亦甚微。易之所以必为别之者。亦以人物耳。人物既胥赖日以生成长育。以离合变化。则必先辨其向背之道。远近之数。而后可以润其生化之本。发育之原。此以晋明夷分状其昼夜之象。而见夫阴阳之异用。生灭之殊途也。故晋为吉利。明夷则否。晋为进而有功。明夷则退而获罪。晋为荣升邀赏之日。明夷则为逃亡被诛之时。虽言天道。实指人事。读者须先体会之也。
《宗主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