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接地气”的巴比松(旅人心语)

时尚
时尚
2019-03-17 10:33
来源:互联网

感受“接地气”的巴比松(旅人心语)

 

  图为米勒当年租用的住所,原是农民的谷仓。
  崔士鑫摄

 

  巴比松是巴黎南郊一个森林边缘的小村落,距巴黎城区有50多公里。一条狭窄的主街,寂寂无人,冬雨飘落更显荒凉。爱丽卡·盖奇的画室在巴比松村中间一个丁字路口拐角处。橱窗里是她在野外写生的照片,不过照片上的背影,远比现实中的她年轻。

  在她摆满成品、半成品画作的画室里,身着沾满油彩大围裙的爱丽卡翻出一个小册子,上面记载她来到巴比松的时间。“我比卢梭和米勒呆在巴比松的时间还长!”爱丽卡曾在喧嚣繁华的巴黎从事绘画生涯25年,然而最近的30年她却成了巴比松为数不多的常住村民,按她的话说,或许她将终老于此。

  这个小村落缘何有如此魅力?

  100多年以前,一批在西方美术史上赫赫有名的画家,曾聚集在这个当时只有一家旅店的林边小村,直接面向大自然作画,开创了被誉为“印象派先驱”的巴比松画派。那是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造成了贫富分化、社会与环境的污浊。同时,僵化的学院派绘画传统也让一些渴望创新的画家感到压抑和不满。一些画家来到枫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用写实手法描绘自然和农村生活。更有不少人定居下来,渐渐形成以卢梭、米勒等为代表的巴比松画派。

  这一画派的画家各擅其长。比如卢梭爱画富有“精神气质”的橡树,杜比尼善画水上光影,特罗扬擅长画乡村土地上的牛羊群,柯罗偏爱画朦胧的丛林雾气,而被称为“农民画家”的米勒,最乐于描绘农村的朴素风情,比如著名的《拾穗者》与《晚钟》等。但他们都有共同的创作理念即“回归自然”“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并注入自身的观察与情感。

  卢梭是第一个到巴比松写生创作的画家,1848年后他长住巴比松直到1867年去世。米勒在巴比松亲自下田劳作,他说:“我生来是一个农民,我愿意到死也是一个农民,我要描绘我所感受到的东西。”由于全身心融入大自然,这些扎根泥土的画家摒弃了模仿精致的荷兰风景画画风,不再拘泥于历史宗教题材画作中所想象的模式化风景,而是到自然中写生,再回到画室创作。在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中,他们敏锐把握同一景致在不同光线与空气中的微妙差异,从而为印象派的问世开辟了道路。

  创作的背后,是他们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的真挚热爱。从爱丽卡的画室向前不远,便是卢梭曾租用的农舍,如今是他的绘画博物馆。但如果不看指示牌或经人指点,很可能会把它当作一间普通民居而错过。而卢梭就在这里生活了整整20个春秋。

  再向前去,米勒租住的灰白墙屋舍更显简陋,那原是农民的谷仓。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农民家庭,到巴黎学画时穷困潦倒,曾因生计而为接生婆画招牌画,为迎合资产者感官刺激画裸女画。直到他携全家在巴比松定居,才唤回了他对艺术本身的热爱与追求。他笔下的乡村,真实而又令人感动。他的名作《拾穗者》中三位在田间辛勤劳作甚至看不到正面的妇女,让罗曼·罗兰有了这样的评价:“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他也成为法国近代绘画史上最受人民爱戴的画家。他的另外一幅作品《晚钟》,一对正在田间劳动的夫妇,在夕阳晚钟声里,放下手中农活虔诚祈祷。这幅画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法国馆展出,令无数观众为之动容。

  沿米勒故居门前的道路向前,就是大片的森林。在画家们经常野外写生的地方,山石上有一处卢梭与米勒的浮雕,似乎已成为森林的一部分。1853年,卢梭等居住在巴比松的艺术家们,向政府申请保护枫丹白露的原始资源,继而形成了保护大自然的社会风尚。后世许多画家如法国印象画派的莫奈、西斯莱以及来自世界各国的画家,都曾到巴比松写生、寻找创作灵感,带动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因为巴比松画派所描画的,并不仅仅是一地一时的风景之美,而是工业社会中整个人类社会的自然恋歌与灵魂深处的乡愁。这也是巴比松这一偏僻的林边小村,能吸引许多像爱丽卡这样有还乡之梦的都市人,愿意终老于此的重要缘由。

  爱丽卡曾经来过中国,游过长城和三峡。她说最喜欢北京的胡同,虽然在城市之中,却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她对今天的巴比松也有一些遗憾,因为许多人来到这里,只是把这里当作一个景点,或者是临时的创作地,真正住在村里的画家越来越少了。所以她住在这里,还有一点“坚守”的意味。爱丽卡买下的这处住所,有着200多年历史,曾有许多艺术家、作家和诗人会集于此,比如著有《狄德罗传》的法国作家、艺术评论家、记者安德烈·比利。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感受      接地气      巴比      旅人      心语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