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霖:地方债务缠身,如何筹集资金建设都市圈?|经济学家聚焦都市圈

时尚
时尚
2019-03-21 01:39
来源:互联网

李奇霖:地方债务缠身,如何筹集资金建设都市圈?|经济学家聚焦都市圈

 
  “企业为什么会衰亡,而城市不会?”《规模》这本书里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答案是什么呢?为便于理解,我们用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给此书做的推荐语作为回答。

  张瑞敏从“动静平衡”角度给出的解释是,因为城市结构的生态圈,可形成与外界交互的动态平衡,而企业成了有围墙的花园,属静态平衡。

  不过,一个问题是,城市虽然不会死,但活力状态千差万别;企业虽然最终会走向衰亡,但如何活得更久也是各家的思考命题!

  现在机会来了,城市和企业都可以融入国家大力推进的都市圈,形成一个有机互联的命运共同体,使得相关方活得更有活力、活得更久,变成一种极大的可能!

  但在进行一种深刻的变革、推进这种可能性时,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或者说是有代价的。什么条件呢?

  在和讯房产《经济学家聚焦都市圈》栏目里,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对此也给出了他思考的答案。

  他说,比如,打破原有行政格局,在基层是一场很大的变革,往往会使得很多既得利益者利益受损。再比如,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下,建设都市圈所需要的资金如何筹集,对地方政府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这些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员李奇霖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员李奇霖

  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现任北京(楼盘)市发发改委价格专家成员、中国金融40人论坛青年学者、国家金融与发展研究室特聘研究员、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楼盘)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外聘讲师。媒体职务包括和讯经济学家智库成员、腾讯财经证券研究院智库成员、新浪意见领袖、财新网专栏作家、央视特邀评论员。

  曾任民生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民生证券大类资产配置委员会委员,佑瑞持投资研究部负责人,研究兴趣为利率,货币银行、金融监管与大类资产配置,曾多次受邀参与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政策和学术研讨,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发表市场评论文章共百余篇,已出版的专著有《城投再来》、《透视银行理财的运行内幕》、《大资管时代》。

  1

  目前全国共有34个中心城市都市圈,其总面积占全国的24.0%、总人口占59.0%、GDP占77.8%,都市圈将是未来我国城市建设的重中之重。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都市圈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现代化都市圈具备雏形;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不过,李奇霖认为,都市圈形成相对成熟的格局,也有可能会提前。与此同时,力是相互作用的,都市圈的相对成熟也会反作用于经济。李奇霖给出的一个数据支撑是,2018年全国的都市圈或都市连绵圈GDP占全国总量的77.8%,未来随着都市圈建设进程的加快,这一占比会进一步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而从城市的角度来说,以都市圈发展为导向,能够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和运行效率。以中心城市为基础,不同层级的城市根据地理位置、资源、人口等因素协同发展,形成经济规模化,能够降低各类成本,产业集聚的现象也更加明显。都市圈建设还能减小区域内城市发展的不平衡,提升区域和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李奇霖还举了一个身边的例子来阐释,虽然都市圈这个概念听起来有点遥远,但其实已经实实在在地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了。

  “以北京和天津(楼盘)为例,早晚高峰的时候,北京南站每10分钟左右就有一趟开往天津的高铁,只需半个小时就可到达。从北京市中心出发,去京郊所需的时间都要比去天津更长,现在还有不少在北京上班而居住在天津的人。城市圈的建设,给了人们很多新的选择,这是以前很难想象的事情。”

  李奇霖说,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城市的京津冀都市圈,虽然与纽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等国际成熟的都市圈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但对于生活在首都都市圈里的人来说,出行已经很方便了。

  2

  改革往往伴随的是阵痛期。

  那么,都市圈建设的阵痛是什么呢?

  从行政区域打破重组角度出发,李奇霖解释称,都市圈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这将原有的行政区划打破重组。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筹集资金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