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逐梦40年)

时尚
时尚
2019-03-27 00:59
来源:互联网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逐梦40年)

《春蚕》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逐梦40年)

《村口》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逐梦40年)

《家乡璧山县》 

 

用中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逐梦40年)

《父亲》

  改革开放,春盈四海,潮涌东方。奋进中的中国40年勠力同心,40年砥砺前行。

  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社文艺部特推出“逐梦40年”栏目,回眸40年间的中国文化发展和文艺盛事。其中,美术副刊将寻访美术领域的逐梦人,与读者一起聆听他们与时代同行的足音,见证历史,启迪未来,助力逐梦新程。

  ——编 者  

  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那段岁月,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最激情澎湃的时光。校园里洋溢着积极学习的氛围、思想解放的潮流、自由开放的风气,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每个人的想法都可以得到充分表达。每个人都觉得明天有很多的梦可以去追、去实现、去努力。重返校园的我们,格外珍惜时间,大家都你追我赶式地画画,再也不用遮遮掩掩。每天晚上宿舍熄灯时,同学们就会拿出准备好的蜡烛、油灯、马灯等,在宿舍燃起星星点点的光,直到凌晨才逐渐熄灭。40年后的今天,我依然怀念人生理想起步阶段那种激情燃烧的感觉。

  那时候,只有一个国家级的美术展览——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筹备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消息发布后,同学们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为了避免题材撞车,我将目光锁定曾经插队的大巴山。农民是中国最大的社会群体。那么又该如何表现呢?改革开放让我们得以了解世界各国的艺术观念和绘画技巧。动笔前,我偶然从一本杂志上接触到西方照相写实主义。当时我的心“怦”地跳了一下,我意识到:《父亲》就该这样画才对!照相写实主义对细节的追求,让每一道皱纹、每一颗汗珠、每一根胡须都真实而震撼,它们共同组成了《父亲》背后的历史感,并使其突破了当时中国美术的写实概念。这个纪念碑式的中国农民典型形象,深深打动了中国人的心。1980年12月,油画《父亲》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并于次年1月获得一等奖。是改革开放改变了我的命运:我不但赶上了恢复高考第一年入学考试的末班车,考上四川美术学院,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举办的全国青年美展,又让还是大学生的我一举成名。

  今天,从技术层面来讲,其实很多人都能画出这样一张画。但那时,开放的时代造就了《父亲》,《父亲》也代表了开放的时代。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这件作品其实是观念性的。它是一个标志,是中国重要历史转折节点上的代表,代表着国家从一个时代走向另一个时代。我很幸运能赶上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感谢这个时代!

  1983年底,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我前往比利时安特卫普皇家美术学院学习美术。走出国门,我看到了世界。几乎没有合适的词语,能够表达那种大量涌入的信息带给心灵的震撼和冲击。带着对世界的好奇,我不停地学习、读画并做笔记。刚出国时,有人问我在国外留学是钱重要还是英语重要,我说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信。我用了半年时间,来克服自己在艺术上的自卑。

  两年后,我回到祖国。坐在返程的火车上与其他归国留学生聊天时,我清楚地感受到每个人都心怀憧憬,都带着要大干一场、一显身手的决心。当时我就预感到,这股留学生归国潮必将迅速改变中国,促进各行各业发展,推动国家实现巨大飞跃。因为,每一个归来的人都带回了大量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理念、技术甚至书籍、设备。我个人不仅眼睛亮了,艺术理想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知道了自己要怎样去画画,要画什么样的画。油画是一个外来画种,如何从学习、模仿真正转向本土化、当代性探索,自此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在留学过程中,我逐渐明白,作为一名中国油画家,盲目学习是不可行的,在艺术的世界里,不能再试图用英语讲中国故事,而要在汲取精华后回到本土,用中国人自己的逻辑和语言方式,在画布上讲好中国故事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逐梦      40年      中国      语言      故事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