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沉弥纶有新言 研精一理观沧桑
读《克松的变迁-西藏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调查报告》
孙 勇
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徐伍达和拉萨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范友悦合作的《克松的变迁——西藏乃东县昌珠镇克松居委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克松的变迁》)一书,由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因我长期在藏工作过,多年从事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研究,两位作者以书相赠,以作交流。书中所涉的克松这个地方,我是多次去做过田野调查的,对克松并不陌生。读过徐伍达等合著的《克松的变迁》后,颇为欣慰,作者下了大量工夫,将一个闻名遐迩的民主改革村的发展历程悉数叙述,写成一部学术著作很不容易,借此机会先致以祝贺。
克松位于西藏山南一处风景秀丽的地方,西藏民主改革后,这里与全西藏一样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跨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探究这个最早进行民主改革、建立新的经济政治组织的村落,以小见大,从中可以看到新西藏农村发展的脉络。徐伍达等怀着社科研究者的政治热情和责任关怀,以厚实的史料、真实的采访和图文并茂的叙述方式,全方位展现这一边疆村落的前世今生。用客观的历史洞察和理性的现实思考,为读者层层梳理历史沿革的发展脉络和沧海桑田的时代变迁,与时代精神是相当吻合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满怀深情地说,60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换了人间”。“换了人间”含义深刻,体现了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西藏工作高度地重视和特殊的关怀,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西藏各族人民深切关注。纵观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大好形势,近年来,西藏乃至边疆地区城镇化速度加速推进,但农业人口仍旧是人口结构的根本组成,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自然也就成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保底性工程和最难啃的“硬骨头”。个人认为:该书中的三点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第一是发展变迁。一座历经风雨的农奴们居住的村落,在半个世纪多的时间里,一举成为西藏百万翻身农奴走上康庄大道的好榜样,成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点,成为西藏农村变迁的缩影与见证。居无住所的生活旧貌换新颜,食不果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进步的动力何在?发展的原因何在?该书坚持用事实说话,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微观的实证,通过大量数据对比论证、图片辅助证明、群众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历史沿革变迁、基层政权变迁、土地制度变迁、社会生活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专业的阐述,用“变迁”二字贯穿全书作出科学回答。放眼世界,万物在进化中适应生存,人类在思索中完善进步,社会在创新中得以发展,进化、思索和创新,皆有变迁的意蕴存在其中。克松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变化,得益于两次历史性变迁。第一次变迁是1959年民主改革。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克松成为“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谿卡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实现“自己的事自己说了算”,彻底拿掉身上“差多、租重、利钱高”三把刀,断了过去“逃荒、为奴和乞讨”三条路。当年,西藏工委为了抓好春耕播种,曾经实行“谁种谁收”政策,这在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举动,对当时农奴而言绝不仅仅是身份角色转变这么简单,看似平易好懂的政策,实际上打碎了人们积淀千年的心灵枷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众生平等,从那时起,翻身农奴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的人还走上了基层领导的岗位。可以说,在时代洪流中完成自我身份重新认定后,人们便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愿景和期望。这是根本性的变迁,也是促进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二次变迁是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曾在改革开放之初指出:“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而克松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这场伟大的“革命”洪流中。克松人民思想得以解放,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接受市场经济、商品流通等诸多“新鲜事物”。从农牧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拓展,从肩挑背扛到实现耕作机械化;从分住领主的旧房到建设新家新院,有了自来水和现代家电,从人畜混居到人畜分居,生产生活的条件大为改观;还有交通、电力、通讯等方方面面的改善和进步,这里的人们过上了现代文明的生活。通过人文环境变迁点点滴滴的实例,展现出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新生活。可以说,克松人得到的实惠,无一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当前,正值改革迈向深水区,如可给予未来发展诸多有益启示,让人们解放思想再出发,正是本书价值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