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论坛嘉宾热议“都市圈时代”:中国都市圈建设需大力发展

时尚
时尚
2019-04-05 12:19
来源:互联网

从城市群到特色小镇,从中心城市到现代化都市圈,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显进展,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大幅提高。到2035年,现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

现代化都市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我国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应当如何解决?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在3月27日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中国区域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分论坛上,与会嘉宾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时代

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强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

在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看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产业和人口逐渐聚集,中国已经进入都市圈时代,而都市圈化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的都市圈化。人口同时向“核”聚集,同时也向外层的圈层聚集,而且外层圈层聚集的速度更快。“我们做过一个统计,上海市2010年到2017年间,城市片区人口的增长大约是60多万,但周边圈层扩散是它的两倍,125万左右。”

二是就业通勤的都市圈化。由于城市的溢出效应,同时也由于中心城市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人们不得不选择“职住分离”的生活方式,生活在成本相对便宜的另一个行政区域,跨行政区的通勤已经成为可能,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三是空间扩张的都市圈化。刘学敏认为,城市的扩张是有圈层的,而圈层的扩张是随着廊道或者轴带向外扩张,结果就使外围的节点城市开始网状化地发展。

四是产业联系的都市圈化。由于城市的扩张和都市圈化,会形成都市圈的核,即这个特大城市和周边的节点城市,按照价值链的分布,形成良性的合作关系。“通常情况下,中心城市是创新的密集区,周边城市是创新的扩散区,当然周边城市也在扩散和创新,所以我们判断都市圈是高度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圈。”刘学敏说。

将“微中心”纳入都市圈规划

“这些年提城市群,提特色小镇,提中心城市,现在又提现代化都市圈,那么现代化的都市圈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认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比构建跨区域城市群更能产生积极的落地效应和示范效应。

他表示,在过去一个时期,无论是在区域发展还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有的区域战略确定的地理单元太大,包括十几个省份,难以形成有针对性的、差别性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就难以形成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机制。

现代化都市圈基本上都是在一个省份的行政区划内,比如长三角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长江中上游的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等,这样基本可以形成共识,整合资源,探索创造出一个一体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

在徐宪平看来,各级政府在推进都市圈的建设中,应重在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主要着力点应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础服务均等化,特别是通过推进大市场的形成,要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

徐宪平表示,当前最紧迫的是要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这个体制破除了以后,才能逐步推动在城市圈内实现城乡一体和融合发展。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认为,与其他国家大都市圈相比,我国的“微中心”、节点城市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都市圈。他举例说,东京都市圈在第二圈层、第三圈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有18个,北京只有7个,“明显差了一个数量级”,所以很多人需要较长时间来通勤。

顾强表示,这其中除了我们的都市圈和大城市的发展理念存在一定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当前的城镇体系规划当中,没有把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

因此顾强建议,以“微中心”建设来促进都市圈空间结构的优化和高质量的发展,并且首先要把周边的“微中心”和节点城市纳入到都市圈规划,这对于未来都市圈、城市群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如何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燕生看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其核心是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动能转化,二是结构转化,三是模式转换。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郑眼看      财经报道      叶檀      道达      老法师看盘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