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镇守雄关之意,位于云贵川交界,有鸡鸣三省之谓。600多年前的明朝,来自北方各地的30万大军挥戈南下。昭通镇雄成为大军进入云南的第一个入口。明军长驱直入,最后将胜利的旌旗插在了云南昆明县的衙署上,最终统一全境。而当年被称作乌撒的地方——镇雄,接纳了来自山东、湖广、山西等各地前来征战的军士。在此后的时日里,他们遍布云南全境,史书中记载的明初调北征南,云南军屯“军户”约为16万户,50余万人。这16万户的入滇明军最后全部都留在了云南,实行就地屯垦戍边,平时开荒种地,战时为军。这是不是可以解释山东大部分地区为何家谱记载祖籍在乌撒卫?
乌撒卫的历史源流
不了解镇雄的人,一定想象不到这个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处的县城曾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而它也可能是云南第一个出现汉族的县。
从已出土的人类犬齿、新石器时期的石斧、西周青铜斧、五铢钱、东汉的墓砖等历史文物证明,镇雄是一块文明古地,曾被称为“大雄古邦”,自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南广县起,迄今已有2151年。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置多次变更,先后有南广县、南昌县、南广郡、协州、东安县、芒部部、茫部路、芒部军民府、芒部府、镇雄府、镇雄州、镇雄县之称。
《镇雄县志》载,镇雄县境内,古时姓氏较少,且多系土著。据调查,到了元代,境内姓氏才开始流入。这时候,出现了现今山东人家谱中记载的祖籍地“乌撒卫”。镇雄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吉永华长期研究镇雄县历史。他说,如果要追溯乌撒卫的历史源流,还要从元代讲起。
镇雄县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王必兴说,汉代之前,镇雄、威宁一带就有夜郎国之称,明代以前,这一带都有乌撒之称。而在明代建立之前,《镇雄县志》载,在昭通、镇雄、威宁一带,长期盘踞着乌蒙、乌撒、芒部土司,直到朱元璋的几个大将南征后,长期土司盘踞、各霸一方的格局才被完全打破。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派傅友德、沐英、蓝玉率三十万大军南征云南,在云南建立了25卫、3乡、18所,总共133千户所,军人159600人,家眷共50万人,一部分屯兵于芒部、毕节,而当年,镇雄就在芒部的范围内。建立的25卫中,就包括乌撒卫、芒部卫。洪武十四年,傅友德攻克云南的第一个地方乌撒,筑乌撒城,隶云南布政司。次年正月,置乌撒卫,隶云南都指挥使司。
云南平定后,傅友德、蓝玉即班师还朝,同时留下部分军士由沐英镇守云南,这样,从北方各地而来的许多军士和家眷便大量流居境内。
在《镇雄县志》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记载:许多姓氏的家谱记载,他们祖先来自山东、湖南、湖北和江苏、江西等全国各地。有随军征战者、充军发配者、商贾贸易者、工艺行医者等。而镇雄在明代之前,和云南的其他地方一样,自古便被称为蛮夷之地,而汉族的大举进入则是在明初朱元璋时代,多半以军屯的形式出现。吉永华说,从明平云南的战争是否可以推测,当年明朝进入云南的第一个入口就是镇雄,而之后镇雄成为了一个汉族人数最多的县,云南的汉族也有可能自镇雄始。
从调北征南到调北填南
吉永华之所以这样认为,是根据明初平定云南之时的行军和作战路线。在镇雄县白鸟村,建有一座郎氏宗祠。其家谱记载,这支郎氏家族的祖先名叫郎神保。他是洪武十四年,因西南诸部桀骜不朝,明太祖朱元璋命傅友德、沐英、蓝玉等人率师征讨。而郎神保本人为沐英下属的军官。随部队“平乌蒙、破乌撒、克七星关、通毕节、攻芒部,西南诸部望风降附。”设立芒部卫后,明军留兵守御,郎神保授予指挥之职。
记者在山东的采访中,许多族谱中都记载自己的祖籍来自乌撒卫,青岛即墨市尤为突出。据吉永华说,600多年前,乌撒就包括今天贵州威宁以及云南镇雄一带,贵州威宁属于中心点,镇雄处于芒部土司的控制之下。明军的第一战就是先攻破了乌撒。由于此战非常残酷,随后芒部投诚。而军士最终记得的就是这最为残酷的一战——乌撒之战。
而在攻破乌撒后,明军降服了乌撒周边的东川(今会泽)、乌蒙(今昭通)、芒部(今镇雄)等部落。明军进而移师进攻大理、临安等地,最终统一了云南,建立了乌撒卫、芒部卫、通海卫、洱海卫等诸多卫所。在镇雄的诸多史料以及诸姓氏的宗谱中,我们看到,流传着郎神保、詹元一、戚伏一、万富选、傅宗三、许官伏、汪胜三、邓隆陆、龚仁九、申亨士等十大指挥的故事。他们均是1404年调芒部军民府,因战功卓著而被封为指挥,故这十人被称为十大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