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攻坚 种出重庆最大“摇钱”树

时尚
时尚
2019-04-10 14:53
来源:互联网

几代人攻坚 种出重庆最大“摇钱”树

  长寿区龙河镇村民采摘晚熟柑橘。通讯员 兰缔 张娟 摄

  80多年前,重庆引入了晚熟柑橘,在发展壮大中却遭遇一波三折。历经几代科研人员不懈努力,钻研技术,终于攻克3个世界级难题。

  如今,这些技术在各地推广,助推我国鲜食晚熟柑橘种植总面积达到400万亩,规模居世界首位。

  因为销售火爆,今年清明过后,重庆晚熟柑橘采摘提前进入尾声。奉节县白帝镇坪上村村民梁尚权卖出自家果园里的最后一批奉节脐橙后,高兴得合不拢嘴,“今年卖了7万多斤,收入15万元。”

  据了解,今年重庆晚熟柑橘预计总产量将达12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其中种植户将收益70亿元以上,人均增收近5000元。

  我国是柑橘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约有4000年种植历史。而以奉节脐橙、云阳红橙、开州春橙、忠县忠橙等为主的晚熟柑橘,历经80余年发展,已成为重庆果树中种植面积和产值最大的“摇钱”树,不仅抵御了同类产品进口冲击,还推动了产业持续发展、助推了山区增绿、农民增收和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

  “80多年里,经历了3道难关,破解了多个世界级的种植技术难题。”全国果树技术指导组专家、重庆柑橘首席专家、市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熊伟接受重庆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如今晚熟柑橘让全市150万名橘农实现了增收甚至致富,这离不开数代科研人员的默默奉献。

  一位教授的出国经历

  让重庆人首次见到柑橘花果同树奇观,促成晚熟柑橘挑起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大梁”

  长期以来,我国10-12月成熟的早、中熟柑橘占总量的95%以上,晚熟品种规模很小,品种结构失衡。

  其实,晚熟柑橘品种早在80多年前就从国外引入中国,这还得从当年“中国夏橙之父”张文湘教授的一次出访说起。

  1938年夏,四川大学农学院园艺系副教授张文湘在美国进修结束归国时,购回了伏令夏橙、红玉血橙等晚熟柑橘类果树苗各3株,定植于四川大学农学院校园。同年冬天,张文湘前往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江津园艺试验场(现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任场长,将这些品种引种至重庆开展观察试验。

  后来,张文湘引回的夏橙苗相继在重庆长寿、四川江安等地开展大面积选育试验。其中成熟期在翌年4-6月的伏令夏橙,让重庆人首次见到柑橘花果同树的奇观。

  “晚熟柑橘的种植历经了几代人的努力,而得以在重庆飞速发展,还得从1994年我国正式启动实施的三峡工程说起。”熊伟是重庆直辖以来我市第一批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之一,他介绍,当时科技部向全国征集三峡工程相关科研技术,其中,既能让库区沿岸保持水土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技术备受关注。

  山下良田好土被水淹,山上土地坡陡又贫瘠,什么样的产业才能担此大任?作为库区种植了4000年的柑橘,首先被列为候选。以熊伟为代表的科研人员经过长期试验研究认为,在库区种柑橘,必须主推2-6月成熟的晚熟柑橘。

  熊伟说,为了防冻,早、中熟柑橘必须在每年12月采摘完毕,短时间内集中上市带来两大弊端:首先,市场无法完全消化,常常出现滞销、贱卖;其次,春节期间是水果销售旺季,早、中熟柑橘错过了这个时间。

  而由张文湘教授引进并已试种成功的夏橙,刚好可以错季上市,适合在三峡库区推广种植。

  “晚熟柑橘既符合国家三峡库区的产业建设,又能优化重庆柑橘品种结构,一举两得。”熊伟团队作出了重庆柑橘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抉择: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晚熟柑橘,让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新鲜柑橘。

  1998年,在当时国家农业部、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橘研究所的支持下,熊伟团队联合几家柑橘龙头企业,开始引进培育晚熟脐橙、杂柑、血橙、夏橙等五大类十多个晚熟柑橘品种。

  2003年,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重庆市柑橘产业化百万吨工程”,加快了重庆三峡库区柑橘产业发展。

  2018年,我市柑橘早、中、晚熟品种种植面积分别为87.1万亩、105.7万亩和152.2万亩,比例调至25∶31∶44。

  一项低成本的创新技术

  攻克了季节性缺水区柑橘低成本节水灌溉这一世界级难题,每亩只需增加成本80元

  然而,2006年夏天的特大干旱,给了重庆柑橘一个“下马威”——这场自重庆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干旱,持续时间超过90天,全市2/3的河流干涸,近300座大中型水库处于死水位,长江水位创汛期历史最低。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选育试验      杂柑      非充分灌溉      树体      重庆长寿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