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市境古属扬州,自西周至春秋战国先后属吴、越、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始建新淦县,治于淦阳(今樟树市城区)。西汉分属新淦、建成、宜春3县。东汉中平二年(185),析宜春县置汉平县(治所在今樟树市中洲乡门楼里之古吴平圩),市境分属新淦、建城、汉平。三国改汉平县为吴平县。唐武德五年(622),以樟树西南境太平圩(今昌傅镇境内)为县治,置始平县。武德七年(624),废始平县入新渝县,市境分属高安、新渝、新淦县。五代南唐昇元二年(938),划出新淦县以北地区,另拨新淦县的崇学乡和高安县的建安乡、修德乡在萧滩镇(宋改称临江镇)建清江县(袁赣二水汇流萧滩,江水清澈,以水名县)。北宋淳化三年(992),割清江县、新淦县、新喻县置临江军,军治所设临江镇,清江为倚郭望县。北宋治平三年(1066),割新淦茂才乡、新喻思贤乡隶清江县,县境由3乡增至5乡。1949年6月19日,在樟树镇建立清江县人民政府(是年7月15日迁临江镇,1950年3月27日又迁回樟树镇)。1988年10月26日,撤消清江县,设立樟树市。
樟树历史悠久,宗教与药文化积淀深厚,遗存有众多的名胜古迹。现有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雕、碑刻1000余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个。樊城堆遗址是赣江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江西土著文化重要的一支;筑卫城遗址是全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远古大型土城之一,是江南印纹陶遗址“核心”地区的著名遗址;“江南商代方国都邑”——吴城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定论,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道教三大传箓圣地之一的阁皂山,唐代御封为“天下第三十三福地”,宋《寰宇记》载为“天下名山、道教福地、神仙之馆”,境内“六朝松”、“迎客松”、“照门松”“皆唐宋时物”,并载入《中国古松志》。阁皂山东峰之崇真宫,历史悠久,闻名遐迩。自汉以来,张道陵、葛玄、丁令威等道长,都在此设有坛井,并遗有葛玄洗涤草药之“洗药池”,另有岩、池、石、坛、桥、丹井等名胜及北宋鸣水桥、药圃百草园、紫阳书院、石城庵、道德宫、一天门石坊等古迹。唐初创建的通慧寺,主殿栋宇迄今尚存;南唐时所立的太平观碑,刻有南唐江文蔚所撰创修太平观序文;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的临江府署大门望楼“大观楼”,为保存最完好的府衙建筑,府署内古林葱郁,池塘山石布置精巧,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内有王安石出生地“维崧堂”遗址、苏东坡书《金刚经》碑和《重建临江府静治堂》碑、《清江县题名记》碑及施侯墓;建于明初的“钟鼓楼”,内有大钟,重3700余斤;药材行铺集资公建的“三皇宫”,供药王孙思邈,祭祀远古“三皇”及历代神医妙手,为樟树药业发展之见证。
[查看更多]
行政区划
樟树市辖10个镇,5个街道,4个乡。
街道办事处:淦阳街道、大桥街道、鹿江街道、福城街道、张家山街道
镇:临江镇、观上镇、昌傅镇、永泰镇、刘公庙镇、义成镇、黄土岗镇、经楼镇、阁山镇、店下镇
乡:洲上乡、中洲乡、洋湖乡、吴城乡
[查看更多]地理气候
我市为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润,四季分明,霜期较短,日照充足的特点。年均气温17.7℃,七月份平均气温29.3℃,一月份平均5.3℃;极端最高气温40.9℃,极端最低气温-11.7℃;≥5℃积温6145.6℃,≥10℃积温5585.0℃。年降水量1710.7毫米,多集中在三至六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年日照为1718.2小时。无霜期273天左右,约在十一月下旬初霜,二月底终霜。“春寒”易引起烂种、烂秧,“五月寒”使水稻分蘖受阻和幼株受害,“秋害”危害二晚抽穗扬花,五、六月的暴雨易酿成洪涝,秋旱、冬季冰冻霜雪,常损害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