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晚上,上海卢浦大桥,一名17岁男孩纵身一跃,跳下大桥,120赶到后,已无生命体征。
男孩的母亲讲述事情的经过,当天儿子在学校跟同学发生矛盾,当她驾驶到卢浦大桥时,因此事批评了儿子,导致儿子无法承受,悲剧发生。
从视频画面中可以看出,仅在短短的5秒之内,男孩就匆忙的结束了自己生命,不给母亲一丝挽留的机会。
在这件事发生后,网上众说纷纭,在谴责母亲教育不当背后,更多语言冰冷的砸向这个曾经鲜活的生命。
“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太差了!”
“都是父母宠坏了,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他本来没想死,就想吓唬父母,结果把自己搭进去了吧!”
可对于一个17岁的男孩子来说,尊重和理解都没有得到,一开始的委屈已然变成了绝望,成为他结束生命的催化剂。
而这位痛失爱子的母亲,将永远活在自责和悔恨中。
向大家公布一组数据。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学生自杀第一大国,平均每年有15万以上学生选择自杀,平均每8分钟就有一名学生结束自己的生命 !
而导致自杀的第一大因素就是家庭。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体会到被父母骂到想不开的感觉吧。
一位闺蜜给我们留言说,小时候妈妈当着很多人的面,大声地用脏话骂我,指责我,那一瞬间,我真的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想死的心都有。
无力为自己辩解,任由父母将固化的价值观强加于自己身上,毫不考虑,此时此刻的我们,差点就想一了百了。
知乎上有人问: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
有个回答:在我伤心难过得哭到虚脱的时候,父母却看着我说‘发什么神经’,除了绝望不知道应该怎么形容。
2017年,一位14岁的花季少年因为弄丢了一部手机,被父母言语相加,最终因无法承受而服药自杀。
后经父母讲述才发现,原来女孩常年经受父母的责骂,手机事件只不过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女孩曾透露过想自杀的念头,而父母不以为然,反而说道:
“你死了才好呢!”
最后,父母抱头痛哭,求女儿回来,但是已经是徒然。
还有,前段时间网上疯传一个视频:
一个中年男人跟儿子发生了争执,他越说越激动,然后从抽屉里掏出一把枪,扔到桌子上,对儿子说:
“养你这么大有什么用,你还不如死了算了?”
儿子听完,立马抓起枪,对着脑门就扣动了扳机。
中年男人和他老婆,坐在地上嚎啕大哭,追悔莫及。
这样的感觉熟悉吗?
明明给了孩子生的机会,却摧毁了他们活着的希望。
中国父母式教育必须及时反省!
同样是2017年,在高考结束后,四川一名高考生发布了一条空间定时说说:
“我自杀了,定时说说8点多发布。”
在3天后,警方在达州市渠县的渠江河面找到孩子遗体。
父母回想,孩子自杀不是没有征兆,在此之前,孩子写过一封2800字的遗书。
满满都是对父母的控诉,但父母却没有察觉事情的严重性,依旧只因一点小事而训斥着孩子。
最终,孩子不堪重负,负面情绪全面爆发,除了死,他想不到任何解脱的方法。
“我的尸体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带回家!”
这是孩子最后的遗言。
是有多绝望,多怨恨,才能说出如此惊悚的话?
中国父母惯用“打压式”教育,他们很好的沿袭了“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认为小孩子都是不打不成才。
最后很多孩子都屈服在了父母的“暴力”下。
很多父母是焦虑的,焦虑孩子“不成器”,看到孩子从撕心裂肺的反抗到泣不成声,很多父母会说:
“我打你骂你,我也难受啊!都怪你不争气!”
考试不及格是不争气,跟同学吵架是不争气,想放松一下看个电视节目也是不争气。。。
只要违背父母既定好的“好孩子”法则,就要接受惩罚。那一瞬间,原本慈祥的面庞,在孩子的心里瞬间扭曲。
来不及表达的孩子们,心里多半是想,为什么我受委屈了不被理解,为什么我犯错了不能原谅,为什么我累了都无法休息?
而作为父母,缺乏的就是同理心,不问原委,一顿打骂,让那个需要呵护和关心的孩子该有多痛苦?
我想父母和孩子之间,沟通能解决很多问题,而沟通的基础就是好好说话。
几年前,演员宋丹丹与儿子巴图共同参加一档综艺节目。
在录制过程中,宋丹丹不停数落巴图:
“我生了一个废物,啥都不会干,你看看人家。。。”
当巴图试图去做一些事得到母亲认可的时候,却因笨手笨脚换来一顿抱怨。
巴图已经羞愧到躲起来了,但是宋丹丹还是没有察觉到,作为一个男孩子的自尊心正在被自己伤害。
她甚至于当众讲述了巴图小时候的糗事,成为大家的笑料。
一旁的何炅看不下去,替巴图发了声。
宋丹丹,正是大批中国父母的代表,挖苦、嘲讽,就是不会好好说话。
很多孩子因为长期受到父母的挖苦和嘲讽,而丧失了自信,甚至患上自闭。
在孩子的心里,父母是最亲密的人,如果连最亲密的人都一味地否定,那么自己一定是不好的。
父母之所以没办法跟孩子好好说话,是因为在沟通之前,就抱着这场“辩论赛”我一定要赢的决心,试图在言语上说服孩子。
如果说服不了,只能打压。
越是难听话,孩子越是无法接受,却越是在乎。
相反,越是给予理解和鼓励,孩子越是能够接受,越是有积极改正的动力。
这就是中国父母所缺乏的“正向引导”。
父母很难夸奖孩子的原因是,总在不停给孩子的能力预期加码。
考了99分,应该是值得喜悦的事情,但是在父母眼里,你还能考100分。
“你需要更高的目标。”
“一夸奖你就骄傲了。”
这些都成为家长吝啬于夸奖和鼓励的理由。
而事实上,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加入了“正向引导”,孩子是更容易成功的。
电影《叫我第一名》中,主角布莱德患有妥瑞氏症,这种严重的痉挛疾病,导致他无法控制地扭动脖子和发出奇怪的声音。
身边的老师、同学都在嘲笑他,甚至连布莱德的父亲都放弃了希望。
但是,在布莱德母亲的坚持不懈下,日复一日鼓励和陪伴,终于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最终收获幸福的爱情,过着美满的生活。
所以一句鼓励和认可,对孩子来说是无比珍贵的宝藏。
孩子会因为父母的支持而变得更加勇敢,也会因为父母的肯定而变得更加自信。
得到尊重和理解的孩子,会成长的相对更加坚强,相反,那些在棍棒下生存的孩子,则存在普遍的心理问题,甚至有些孩子走向犯罪的道路。
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说一句:“爸妈理解你,我们也有犯错的时候。”
在孩子受委屈的时候,说一句:“孩子,你有爸妈呢,我们保护你。”
在孩子考好成绩的时候,说一句:“孩子,你真棒,你可以更棒!”
这些话语,并没有多难。
往往父母最吝啬说的话,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
最后,将心理学家海因茨·科胡特的教育理念送给大家——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
每个生命都值得被爱,愿他们被温柔以待。
而为人父母,是一门毕生都需要学习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