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逐梦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科学中心

时尚
时尚
2019-04-23 19:49
来源:互联网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处在国家创新体系金字塔的塔尖,被称作“科研皇冠上的明珠”。解码合肥的创新之路,2017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注定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科技成果创造“新纪录”,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创新政策打出“组合拳”……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成绩喜人,正助推安徽、合肥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聚焦四大领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提出,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到2020年在全国初步建成若干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201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和科技部联合批复了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方案。合肥成为继上海之后,国家正式批准建设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今年1月3日,“嫦娥四号”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背后闪耀着合肥科技之光——由科学岛研制的缓冲拉杆,作为其着陆系统的关键重要件,成功保障了探测器的安全着陆。

  而这,仅仅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一个缩影。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使命。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实现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等三大科学目标,并结合“京沪干线”实现洲际量子视频保密通信;“魂芯二号A”芯片、低功耗混合神经元芯片等的研发成功,为中国芯片带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实现在轨运行,使我国首次观测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

  抓创新是大道理,能创新是硬道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源头创新成果的不断突破,助力合肥、安徽逐步实现由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全域联动发力,创新平台集聚新动能

  大科学装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标志和重要基石。如今,合肥已建成的三个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同步辐射光源以及稳态强磁场装置,性能都得到了稳步提升。

  不仅如此,大科学装置的集群效应也在逐步显现。目前,已选址于庐阳区三十岗乡,打造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将集中建设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等大科学装置。

  除了“国之重器”大科学装置的建设,合肥争创国家实验室的工作也正有序推进。其中,将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作为安徽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建设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目前,一期工程正顺利建设。

  同时,合肥先进光源预研工作正稳步推进;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强光磁综合集成装置预研也正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国家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批复。

  围绕打造共性技术“研发圈”,在合肥,不仅大力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还在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等方面加紧布局。其中,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启动建设;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已投入运行;天地信息网络(安徽)研究院正式揭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加快建设;中国科大高新园区一期建设已全面开工。合肥滨湖科学城也在去年正式挂牌,今年,将高标准编制实施合肥滨湖科学城总体规划。

  推动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产业化重大成果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科技成果转化是个世界性难题,合肥如何破解?

  合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大力推进“三重一创”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五大产业,为打造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注入强大原动力。

  多排光声成像技术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有望制成新一代医疗影像设备;高水溶性超细钛白粉纳米材料性能超国际同类产品;微波地质深钻技术将颠覆现有地质钻井作业方式;国产超导质子治疗设备旋转机架、图像引导定位系统等核心设备研制成功;针对FLT3-ITD阳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创新靶向药物已开展临床试验;超级针X射线成像系统低能成像技术填补国际空白;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系统、排放连续监测系统等在环保和气象观测中得到广泛应用……

  两年来,在实现科学创新目标的同时,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成果转化,形成一批产业化重大成果。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省发改委      大科学装置      国家科学      大气环境监测      FLT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