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镇化的驱动之下,中国城市经历了快速扩张阶段,目前,已有16个城市的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下一步,这些特大城市应该如何转型,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
2018年,习近平在天府新区视察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以此理念为始,成都继而将“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确定为未来转型的方向。
4月22日,首届公园城市论坛在天府新区召开,成都发布了《公园城市——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理论探索》,从公园城市的理论探索、生态价值转换以及规划路径建设三个方面,构建了公园城市理论框架。
这套理论成果的形成基于成都一年多来的公园城市建设实践。成都的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开创生态文明引领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到2050年,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全方位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在上述论坛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认为,公园城市是针对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
他解释到,城市存在三大根本问题:一是迄今没有处理好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二是城市系统性考虑不够;三是代际问题,当代人用光了历代人所有的积累,没有给子孙后代留空间。因此,解决城市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寻找突破。公园城市的核心正是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生命力之间内部的关系。
公园城市也被认为是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的一个有益探索。联合国人居署专家萨尔瓦多·方德罗认为,公园城市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立足成都自身发展优势,满足成都新时期发展需要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以建设绿道网络与构建公园体系为抓手,公园城市理念将促进成都建设成为一个环境友好、经济繁荣、社会包容、可持续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与此同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认为,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模式、理念、实践都值得进行推广。
事实上,这也是成都总结公园城市理论框架的意义所在,处在特大城市转型期的成都,为同类型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具借鉴价值的方向。
完美演绎“Better City”
成都拥有4500年文明史,2300余年城名未改、城址未迁,古人因天时就地利的著称智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营城理念得到了时间的验证。
不过,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更好的宜居环境的追求。“公园城市”是新时代,成都对于美丽宜居环境的探索方向。
“公园城市不仅仅是简单的‘公园+城市’,它需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城市能让居民生活更美好’这一长远问题。”在公园城市研究院挂牌当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解释到。
他在首届公园城市论坛现场的演讲中表示,没有生活就不是城,没有充满活力的创新就不是市,公园城市要成为完整的生命体,形成一套体制机制,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成为对“Better City”的一个完美演绎。
生态是公园城市强调的第一要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贺克斌认为,公园城市建设是在大的生态环境战略背景下提出,蓝天、碧水、净土本身就是公园城市的底色,解决好蓝天、净土和碧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为公园城市建设打好底色。
但是,从中国的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公园城市的建设依然存在很多挑战和压力。贺克斌分析,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生态环境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加,包括产业、能源和污染新增量和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在各个地区都有明显出现。
“公园城市”理念之所以能在成都提出,与其固有的生态本底密不可分。贺克斌认为,成都人均GDP已经达到1.2万美元,具备治理突出环境问题的能力,加上成都优良的生态本地和文化底蕴,市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建设公园城市是成都迈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由之路。
2018年5月,成都公布了《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和建设导则,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形成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策略,公园城市建设有了顶层设计。
根据上述规划释义,公园城市的内涵本质可以概括为“一公三生”,即公共底板上的生态、生活和生产,奉“公”服务人民、联“园”涵养生态、塑“城”美化生活、兴“市”推动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