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苏网4月23日苏州讯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中,冒着枪林弹雨和轰鸣的炮火,一手握橹把,一手扯橹绳,一条粗黑的大辫子齐腰垂下,一弯纤秀而挺拔的弧线,这背影被永远定格在《我送亲人过大江》摄影作品中,刊发于当年的《新华日报》上,后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渡江胜利纪念馆、扬中渡江文化园等博物馆收藏,被选为《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丛书封面。照片里的女主人公叫颜红英,那一年,她19岁。
翻拍《我送亲人过大江》摄影作品 宗志鹏摄
千帆竞发烽火沧桑,颜家父女仨划桨送24名战士过大江
“浪很大,人很多,要过去……”今年90岁高龄的颜红英,一看到《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昏黄的眼睛突然闪现出坚定的光芒,手指着照片上中的自己,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这些词。
“庆祝南京解放70周年大型媒体寻访活动”的记者驱车来到苏州市吴江区太湖新城菀坪社区同芯村,在颜红英小儿子董红冰的家中,寻访到了这位年迈的幕后英雄。《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与颜红英的肖像照一起,被悬挂在进门正对着的客厅墙上。儿子与儿媳搀扶着颜红英从房间里走出来,眼前的她拄着拐杖,个子娇小、身材瘦弱,在布满皱纹的脸颊上,当年被弹片擦破的伤痕依然清晰可见。
颜红英在给记者讲《我送亲人过大江》 宗志鹏摄
中风康复后的颜红英,听力下降得厉害,现已无法正常与人交流,但她的英雄事迹让太多人铭记。随着儿子董红兵的讲述,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70年前那个烽火沧桑的年代,渡江的情景逐渐在眼前展开。
母亲是宝应县广洋湖镇杨林沟村人,解放前全家以船运为生。1949年初,正值渡江战役前夕,从淮海战场上败退下来的国民党军为了阻碍人民解放军渡江,抢砸沿江老百姓的船只,这令母亲很是看不惯。因此,当看到解放军征调百姓船只横渡渡江的告示后,颜红英背着家人,积极报名参加渡江战役的支前工作。
“去打仗是会死人的!”颜红英父亲颜建发知道后十分着急,强烈反对女儿的决定。可拗不过半天,父亲就被长女的支前热情说服了,带着颜红英和二女儿颜根兄拆了船篷,在船头布置起一个机枪掩体,正式加入到渡江支前的大军中。为了保证顺利渡江,颜家的船和其它几十条运粮船一起,泊在扬中的北夹江上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训练。
训练过程中,颜红英遭遇了人生中最危难的时刻。4月18日,颜红英驾驶满载人民解放军战士的船只在江都河口附近的夹江里进行渡江演习时,遭遇国民党军舰炮火袭击。一颗炮弹就在她的船边不远处爆炸了,弹片擦破她的脸颊,脸上因此留下了伤痕,耳膜也被震伤。但当时,颜红英凭借娴熟的驾船技术和勇敢无畏的心,镇定地将船只安全转移,保护了船上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4月21日晚,渡江战役打响。夜幕中,万炮齐发,长江对岸腾起一团团的火焰,解放大军坐船横渡长江。很快便突破了国民党在扬中地区设置的江防阵地,敌人望风而逃。4月22日下午五六点钟,长江北岸几百条船只整装待发,船上坐满了荷枪实弹的解放军战士,每个人身上背着一个用洋铁桶改装的土制“浮水器”。颜红英一家驾驶渡船,父亲在船尾掌舵,她与妹妹两人则轮流摇撸。船上运载着两个班的人民解放军战士,随船队从江都中闸出发,途经三江营和扬中新坝地区的夹江,驶向长江南岸的丹徒县伏园乡渡口。
“当时,我家的船上坐了24名人民解放军战士,南边的国民党军向我们打炮,声音那叫一个响!船上的一名战士问我:‘你怕不怕?’我说:‘不怕,怕什么!我要把你们送过江,解放全中国!”董红兵回忆起母亲的这番话,向记者复述时也是自豪感满满。
渡江胜利后,颜红英姐妹与父亲一起参加了在扬州召开的庆功大会。会上,军政首长向他们颁发了渡江胜利纪念证和渡江支前二等功臣证书。颜建发把荣誉证书视如生命,一直珍藏于宝应老家。可惜天不遂人愿,1957年老家的一场大火也将这些证书烧为了灰烬。
“大辫子姑娘”你在哪?摄影记者与她50年后再相见
全国解放后,1951年,21岁的颜红英嫁给了大她10岁的董培年,不久就随丈夫迁居当时的吴江县菀坪乡,膝下有7个子女,过着清贫而又淡泊的日子。时隔几十年,又因一张《我送亲人过大江》的照片,一个“千里寻她”的故事,一段割舍不断的革命友情,将颜红英再一次推向舞台,让我们了解到了这位平凡而又勇敢的支前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