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彭军,南部战区陆军某海防旅船艇大队机电技师、二级军士长,先后20余次参加大型演习任务,曾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唐国钦 制
有人说,机电舱是船艇的“心脏”。这颗“心脏”,由主辅动力设备、成千上万条管线和数不清的精密零件组成。守护好这颗“心脏”,确保各路“血管”畅通无阻,是船艇机电技师的职责。
彭军是旅里的技术大拿,个子不算高,名气却不小——入伍第五年就当上机电长,有一手“听音辨障”的绝活。2002年,彭军从原镇江船艇学院毕业后,分配至该旅船艇大队。当时,恰逢单位接装新型船艇。彭军发现,新船艇的机电系统与旧艇差别很大,在学校所学的知识也与新列装装备有所不同。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在最短时间里摸透新装备,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段时间,为了搞懂设备特点,彭军对照着数百张图纸,下舱室、摸管路,熟悉管线走向,分析设备性能,做梦都念叨着各类参数。2个月后,他愣是把50厘米厚的图纸都翻成了“白菜卷”。
彭军有一颗好学的心。设备厂家技师每次过来维护保养装备,他都拿着小本跟在专家后面,请教机器的维修要领,按照他们的指导方法,对设备一遍遍地进行拆卸、检修;单位到船厂接装,他自告奋勇,到了船厂缠着专家“拜师学艺”。一次次摸索和总结,他终于迎来了专业技术水平的突飞猛进,成为新装备的“活字典”。
“要当好‘心脏’的‘主治医师’,必须得有好听力。”彭军时常这样说。在船艇机电舱,发动机的声响震耳欲聋。彭军有着“听诊器”一样的耳朵,只要仔细一听,便能从发动机的声响中判断细微差别,找到发动机的“病情”所在。
练就绝活,离不开水滴石穿的钻研和精益求精的追求。和发动机“朝夕相处”的日子,彭军发现,发动机出现不同故障时,声音都会略有不同。如果能快速“听”出问题,就能极大缩减故障处置时间。
从那以后,每次发动机“闹脾气”,他都会用心将声音记在脑子里,并观察发动机排烟、震动等情况,总结可靠有效的排除故障方法。经过多年积累,他的数据库已存储了近百种常见故障的声音,彭军也渐渐摸清了这位“老朋友”的“脾气”。
有一次,他随某型船艇参加综合演练。突然,船艇后部机电舱传来断断续续的爆鸣声。“不好,可能是海水泵进空气了。”千钧一发之际,彭军转身冲进机电舱,弓着腰竖起耳朵,仔细辨认故障原因。没过一会儿,他便找到机器“病源”所在,异响是源于海水泵进气导致的增压器喘振。如果不及时处理,主发动机温度过高,后果不堪设想。
当时,海面风浪极大,船艇左右摇摆超过20度。在剧烈摇晃的舱内,为了保持身体平衡,彭军用背包绳把自己绑在发动机一旁的管道上。他用尽浑身力气打开放气阀,只听空气“哧哧”从阀门排出,2分钟后,异响消失,设备正常运转。
“凡事专注,笨鸟先飞。”在彭军的笔记本扉页上,这8个字格外显眼。21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专注,让他在不足10平方米的机电舱里,实现了从“菜鸟”到“大咖”的逆袭,写下了一段精彩的励志故事。(曾梓煌 何润)
(责编:刘金波(实习生)、黄子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