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最南端的“蓝色国土”上
一群最可爱的人
用青春与汗水筑起“坚强堡垒”
他们也许鲜为人知
却经得住风雨守得住寂寞
谱写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就是这样的人
林亚和,66岁,海南万宁人,曾任海军某工程建筑处处长,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1993年被授予海军上校军衔。在28年的军旅生涯中,先后参与和组织完成海军下达的军港码头、机场、船坞等二十多个重大工程项目,而让他此生最为难忘的是在南沙的不凡经历。
66岁的海军老战士林亚和讲述南沙峥嵘往事。骆云飞 摄
顶烈日战风浪 汗洒南沙苦为乐
1988年至1990年,林亚和作为项目总指挥,与战士们工作在祖国最南疆,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
南海素有“太阳海”之称,是典型的“三高一多”地区,高温、高湿、高盐分,多台风,所有物资全靠大陆补给。在这样的“海上戈壁”生存,战士们需要承受各种严酷的考验。
年轻时的林亚和。骆云飞 翻拍
首先是“用水关”。林亚和介绍,最紧缺的是淡水,每人每周发一桶水,25公升,吃喝洗澡都用它。平时,战士们下海后用蘸着淡水的毛巾擦擦就算洗过澡,身上黏黏的很难受。“最盼望下雨,即使半夜下雨都会从床上爬起来,冲进雨中洗个痛快,这被战士们戏称为‘天浴’。”
其次是“暴晒关”。“战士们每天需要泡在水里工作长达十个小时,两条腿就像腌萝卜干一样皱巴巴的。70%的人身上皮肤溃烂,日晒、流汗,身上撕了三层皮,有黑色、白色、红色三种肤色。”林亚和笑道,“脱了三层皮再晒也晒不黑了,我这身古铜色也是那时候留下来的。”
再来是“寂寞关”。岛上不能通信,收不到广播电视报纸,解闷主要靠讲笑话、聊天,“大家无聊到将罐头说明书装订成册互相传阅”。战士们最盼望每半个月寄来家书的补给船,大家相互传阅,分享彼此的欢乐和悲伤。
战士们住的是什么?木头、竹子搭起的宿舍,420平方米,180多人住,还要储备各种设备、物资。
战士们平时吃什么?米饭、罐头、海鱼,偶尔从大陆补给的冬瓜、南瓜等耐放蔬菜是难得的“珍品”。因患有严重的胃溃疡,林亚和只能吃稀饭喝鱼汤,经历180天后,体重下降了13斤。
徒手抓鱼改善伙食,是战士们在南沙的一大乐事。骆云飞翻拍
林亚和在6个月的时间里体重下降了13斤。骆云飞 翻拍
变化无常的热带风暴更是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安全。林亚和回忆,1990年6月,刮了12天大风暴,一层层巨浪不断压来,宿舍随时有被吹倒的危险。180多人面临缺水断粮的危险。暴风雨刮到第八天时,为了节省大米和淡水,战士们用雨水煮稀饭拌咸菜充饥。最后两天,黄光富副指挥带领几名战士自发组成“敢死队”,冒着生命危险靠近补给船抢运粮食,才解了燃眉之急。
“在没有水做饭的情况下,大家把平时积蓄的雨水捐出来给伙房做饭。艰苦奋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这就是南沙人的精神。”
忠孝难全 无愧祖国却愧对她
“许多同志全身心投入工作,放弃了个人和家庭的利益。”林亚和说,由于任务的特殊和紧张,战友李建生的家属诊断出肿瘤却未能回去签署手术同意书,志愿兵李军堂的弟弟因车祸死亡,母亲受打击病倒,他也不能回家尽孝。接到家书的当晚,林亚和陪伴心情沉重的李军堂坐了一晚上。
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林亚和身上。林亚和的母亲心脏病发被送往医院抢救,妻子也在医院待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