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媒体报道称,监管层领导近期在一次内部沟通上已经明确,IPO发审将不存在5000万元、8000万元的隐形财务标准,并放宽对企业业绩波动性的要求,不再强调连续增长。
IPO盈利隐形红线淡化?
经济观察报的报道称,5000万元、8000万元的隐形门槛出现在2018年3月份,彼时在大发审委治下,IPO发审窗口形成了“近三年净利润总和不低于1亿元,主板、创业板最近一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8000万元和5000万元”的窗口指导。
另据报道,除了关键的盈利指标,募集资金用途、举报信的处理等方面也进行了放松。有关领导要求发行部需进一步研究放宽对企业募投资金去向的监管,由企业自主决定募集资金用途;对于举报信,发行部需要明确处理标准,判断举报信是否影响审核工作的推进,对于涉及环保等其他主管部门负责事项,由主管部门提出明确意见。
对于下一步的IPO发审工作,相关领导提出要加快IPO审核速度;保障审核质量,强调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对关键问题,在初审会阶段予以落实,给予发行人明确预期;增强企业包容性,要求上市公司能够反映国家整体经济情况,对于非传统制造企业要进一步加强包容性。
IPO批文数量基本稳定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IPO过会率有所提高。截至4月26日,2019年证监会发审委已审核29家首发企业,24家获通过,过会率高达82.76%。而去年同期,81家上会审核企业只有37家获通过,通过率仅为45.68%。
此外,IPO审核的效率也大幅提高。报道称,从2017年开始,IPO企业从申请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审核周期为一年三个月左右,之前则要三年以上,审核周期明显加快。
不过,一年多来,每周核发IPO批文数量未见明显变化,一直保持每周2-3家的节奏。4月19日一度核发了4家IPO批文,创一年来新高,但4月26日又回到3家。
和高峰期相比,目前的IPO堰塞湖已经明显缓解。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目前受理的IPO申报共287家,远低于2016年6月底的历史高点895家。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审核的287家IPO企业,不包括科创板申报企业。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4月26日,上交所科创板共计受理企业申请93家,合计拟筹资923.31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