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G时代以后,流量资费降低,网络上的大量信息流开始从PC端转向移动端,用户每日使用手机的时间逐年攀升。根据comScore的2018年跨平台未来焦点报告中显示,中国成年人(18岁以上)平均每天花2小时51分钟在智能手机上。显然,对于生活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来说,这可能只是个最低值,每天5、6个小时的亮屏时间早已司空见惯。
事实上,手机在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用眼健康。伴随屏幕尺寸的不断增大以及用眼时间的增长,我们经常发现,在使用一段时间手机后,眼镜会出现干涩、刺痛等问题,进而还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导致头痛、视力下降等健康问题。因此,经常会有论调倡导大家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时间,话虽没错,但这并非是本篇文章的讨论重点,笔者想跟大家聊聊,在替代手机的下一代硬件诞生之前,怎样用手机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眼睛的危害。
要想深入地了解手机屏幕对人眼的危害,就要从最基础的“光”开始谈起。光的本质是电磁波,我们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光,不同颜色的光有不同的波长。一般人眼可以感知的电磁波的波长在400~760nm之间,这其中便囊括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不同色彩间的相互混合构成了五彩斑斓的世界。
聚焦到护眼这一话题,需要我们着重关注的是蓝光,也就是波长处于400~500nm的光,它是人眼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也是携带能量最高、穿透性最强的一种光。有相关研究表示:这种相对较高能量的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视网膜中央视觉细胞最集中的部位)毒素量增高,造成不可能的视觉损伤,威胁到我们的眼底健康,其中波长为400~450nm的高能短波蓝光更是致使眼睛受损的元凶,而我们日常使用的手机等电子设备均会产生此类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