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增强“四力”的生动课堂
《人民日报》2019年05月06日 10 版 版面截图
广西分社记者庞革平(右一)、刘佳华(右二)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各族自治县克长乡大庆村龙科响屯上寨,采访贫困户黄阿册等。
王 宇摄
在江苏省宿迁市耿车镇的优雅家具有限公司,江苏分社记者何聪(左三)、王伟健(右一)、姚雪青(左二),在采访废旧塑料转型大户邱永信。
焦 尉摄
云南独龙族“老县长”高德荣向云南分社记者张帆(右)详细介绍修筑独龙江公路的情况。
潘文海摄
四川分社记者张文(右一)在四川绵阳市梓潼县采访科学家林银亮。
陈仁康摄
宁夏分社记者禹丽敏(左)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西吉县下堡村扶贫车间,采访女工马统梅。
马 伟摄
贵州分社记者程焕(左一)在贵州晴隆县的阿妹戚托小镇,采访新市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
杨松霖摄
河北分社记者史自强(左)在河北承德市滦平县于营村牛圈子沟,采访当地贫困户。
本报记者 吕晓勋摄
江西分社记者孙超(右二)在江西萍乡莲花县采访“脱贫攻坚奉献奖”获得者王振美。
尹富岚摄
黑龙江分社记者方圆(左)在黑龙江农垦北大荒集团,采访江川农场第九作业站农户孙广文。
张洪成摄
山西分社记者周亚军(右一)在山西平顺县西沟村,采访村民路伟力。
郭雪岗摄
湖南分社记者王云娜在湖南省汝城县沙洲村采访时,穿上迷彩服和套鞋,加入种树队伍。
谢宝军摄
原题:走进增强“四力”的生动课堂
——本报记者蹲点调研剪影
编者的话
用踏实作风、清新文风讲述70年奋斗征程;用生动事例、鲜活话语展现70年辉煌成就;用融合传播、全媒表达奏响70年华美乐章……“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自3月28日启动以来,人民日报派出多路记者蹲点调研、扎实采访。他们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翻高山、钻老林、进工厂、驻社区,用实际行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担负起书写时代答卷的责任和使命。
河北西柏坡是“赶考精神”的发源地,本报记者张志锋,把这次到西柏坡蹲点采访同样当做一次“赶考”。
“这次蹲点半个月,恰逢清明小长假,我一刻不停地在西柏坡、梁家沟采访了20多位老党员、村干部、村民、商户等,其实,最后能在稿子里露脸的不过四五人。”张志锋说,采访结束,趁热打铁,就地写稿,“直到稿子发回报社完成编辑后,我才离开西柏坡。”
除了张志锋以外,本报的多路记者去田间地头、去社区厂矿、去革命老区、去沿海边疆、去改革前沿,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四力”。用他们的笔端、镜头、话筒,生动记录和讲述了鲜活的基层故事,写出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精品力作。
沾满泥土的芬芳
记者刘洪超7年前就到辽宁阜新采访过。这次到阜新蹲点调研前,他一直在琢磨“采访怎样比往常更深入些”。
“沿着蜿蜒曲折、坑洼不平的运煤巷道驱车3个多小时,到达垂深350多米的最底部。不到这里不可能知道,从坑底仰望,四周的坑壁如同高耸的大山,是何种震撼。”刘洪超说,到了最“底层”,心里自然就有了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