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面有很多的现象,让人们觉得存在严重的偏差。得习惯这些偏差,不然总是手足无措。
在美国,曾有家玩具企业A,因为在网络上销售玩具,一下子市值达到了80亿美元,但实际的经营,销售收入只有0.3亿,利润更是亏损的。而另外一家玩具企业B,净利润是A企业销售收入的10多倍,但是,市值仅仅60亿美元。老老实实买B企业吧,又眼睁睁看到A企业暴涨。
在我们的股票市场,也有很多这样的偏差。
最近,投资一个银行股5-10年能够从赢利中赢回本金,还能留下相当数量的股票持有到永久,有趣的是,这些股却卖得个白菜价,而某民营企业要进军民营银行,股价暴涨。那么,人们在故事的逻辑里面,银行到底是有前途还是没有前途呢?
同样的行业,如信息软件,有的市盈率达到100倍,有的仅仅20多倍。
这些偏差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他们是怎么产生的呢?
我认为:市场里面的“羊群效应”占了绝大的因素。
人们来股市之前,就对股市充满了想象。
人们在股市里面,也会对“故事”充满了想象。
人们在股市里面,会乐于寻找并接受一些“故事”,而唤起一种群体的行为,则成为一种很情绪极高的心理倾向。股民非常乐于聊“某某股被炒作”,以及“谁在炒某某股”,这样的情形随处可见。
而由于我们的人口密度很大,又是一个喜欢群体活动交流的地域,对于某种观点的倾向,会很容易流传开来。比如,一段时间吃苹果要削皮,一段时间大量吃绿豆,一段时间流行不吃河鱼,一段时间流行不吃鸡肉,一段时间流行这个,一段时间流行那个.....
人们对于投资,总体水平处于摸索阶段,毕竟我国有股市以来只有20年出头,因此在投资方面经验极少,又担心风险,所以,有一种天然的依赖需要,就是依赖“群体”。羚羊是弱者,它很少会离开群体,这也是为保护自己的需要,它会很机敏地观察其他羚羊的动向,而不一定是观察“狮子”的动向,一旦群体向某个方向移动,它就毫不选择地行动。也是因为这样的特性,称心理上的“群体无意识”的现象,也用“羊群效应”。
人们的交流群体里面,如果“炒作情节”盛行,股市炒作成为一种倾向性的心理,那么,这个人就会站在“炒作”的立场上看问题,听消息追热点,会成为其行动的特点。在网络中,这样的人随处可见。而一旦人们形成了自己的“先入为主”的心理倾向,如果遇到不同的倾向,会格格不入,即便后来认为对方是正确的,会更痛苦。比如,内心徘徊在炒作的暴涨期盼中,但又明知价值投资的正确,怎么行动,很纠结,追逐热点,一旦冷了,很危险,比如,上面说的那个例子,那个80亿市值的网络销售玩具的A公司,后来,市值仅余下不到1个亿,那么期间投资了的,有多少人能及时退出呢!虽然他们多多少少会经历短暂升值的快乐!但是最终值吗?而投资B公司的其实没有能体会到投资A公司的痛苦,只是体会到没有像B公司那么暴涨的郁闷,但后来却没有多少损失。从这点可以看出,买A买B,都是痛苦的!而最痛苦的是本来想好买了B,后来看A厉害,割肉B换了A,结果A大跌,却发现B好好的,还有点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