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社区“共享”的是什么?

时尚
时尚
2019-05-09 06:19
来源:互联网

  共享社区由何而来?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种种难点,它又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

  缘起丹麦,引领风潮

  20世纪60年代起源于丹麦的联合居住是公认的现代共享社区的最早起源。当时,丹麦一个社区的家庭认为,当时的房屋及社区制度无法满足他们照顾孩子的需求,于是在1967年创立了首个现代共同住宅计划Saettedammen,集合约50个家庭,组建了一个理念社区。此外,丹麦还出现了协助职场妈妈或者单身父母分担育儿工作而形成的共住模式。随着高龄社会的来临,共同看护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过去的20年时间里,共享社区扩展到了欧洲很多国家,也逐渐出现在北美和澳洲。

  在美国加州的帕萨迪纳市,出现了美国最早的共享社区雏形。共享社区的支持者对美国传统社区之间的相互孤立和漠不关心感到厌烦,试图建立一个可以相互支持的社区,创造出独特的社区文化。澳大利亚也兴起了共享社区。社区成员定期举行聚会,而且还举办跳蚤市场,可以把自己闲置而仍有价值的东西拿来和其他人交换。

  在这些社区中,最典型的形式是这样的:居民们有各自的住宅,有各自的厨房、洗手间,每个家庭保留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在这个基础上,社区内的居民有共同拥有起居室、厨房,有的还有属于大家的花园、儿童游乐场地、会客厅和工作室。住户们每周定期共进晚餐数次。如果有涉及整个社区利益的事,要遵照大多数人的意见执行。

  简而言之,共享社区就是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精神和谐共处的一群人的社群,以共享为纽带,在住宅空间区域中凝结起的生命共同体。

  家在空间上的延伸

  共享社区的流行始于国外,但事实上,共同居住的概念在国内早已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公共居住空间。如今不少共享社区设计,也从中国传统居住空间汲取了灵感。

  中国的四合院、客家的围屋都有与共享社区相似的特性,甚至发展得更早。日本建筑师青山周平在探索共享社区的实践中,就从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中获得了不少启发。他发现居住在胡同里的人常常会将住处周围的饭馆、菜场、道路等视为他们生活空间的一部分。于是在他设计共享社区时,这种“家在空间上的延伸”就有所体现。

  以他的“400盒子的城市社区”设计模型为例,每个人都有卧室功能的私密“盒子”,同时,卫生间、衣柜等公共区域在外面,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移动位置。人们可以共用桌椅等物品,就和四合院中邻里之间共享某些物品一样。

  除了从中国传统公共空间中汲取灵感,年轻人对社交及创业的需求也推动了共享社区的发展。一些公司和建筑设计师都开始了“共享社区”理念的实践,希望在如今人均居住空间不断受到挤压的中国城市,为年轻人及其他群体探索新的居住模式,在满足他们居住期望的同时,尽可能地实现他们对社交的需求。

  比如近年来新成立的一些青年社区,就是一个面向现代都市青年居住、生活、创业的共享社区,针对青年群体,甚至制定了“三不租”规约:45岁以上的不租、结婚带小孩的不租、不爱交朋友的不租,希望由此为年轻人形成专属社区。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年轻一代正不知不觉形成一种新的社交,开始害怕孤独,担心被信息甩掉。与此同时,城市的消费状态也逐渐从注重功能向注重精神转变,而共享社区正试图通过24小时无人超市、健身房、线下书店、露天电影院、共享厨房等服务来满足人们的精神性消费。

  共享搭起的情感纽带

  共享社区“共享”的到底是什么?更多人认为,除了场所和硬件,共享社区内人们所共享的还有另外一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社区生活经历促使人们相互认同,并赋予他们的情感上的纽带。

  近年来,国内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尝试。比如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打造的现代城市熟人社区,就是对基层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陌生人城市”“老死不相往来”等难点的解答。

  为更好地推进共享,社区搭建了“线上+线下”共享平台。线上即需要实名认证的“和谐共享社区”App,在这个网上社区,大家可以放心地自由共享各种信息。线下还有“共享+”小屋,可闲置物品共享,小到针线包、雨伞、玩具,大到烤箱、轮椅等均能找到;可技能共享,由医生、教师、律师、画家等具备一定技能的居民担任讲师,向有兴趣的居民分享相关知识和技能;还可提供爱心托管等。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是什么      共享      社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