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在泰山脚下有一块三笑石,从前有3位百岁老翁,经常在这块石头前锻炼身体,谈笑风生,言古论今,个个精神奕奕,满面春风。有一天,他们各自介绍了自己养生长寿的秘诀。甲说:“饭前一盅酒。”乙说:“饭后百步走。”丙说:“老婆长得丑。”3人哈哈大笑,三笑石从此得名。“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此后被奉为养生密钥,并千百年流传下来。
中医理论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养脾有补与动两种方式,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是“以动助脾”的养护之道。脾主四肢,主肌肉,运动四肢就是健运脾胃。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以自身实践此法活到101岁。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紧接着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还有介绍:“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
但后经医学专家反复论证,这个“饭后”我们的理解应当是在进食完20-30分钟以后,而并非指饭后立即缓步散步。有些人的“吃饱”,不过是胃感觉到了涨满,而营养却没有吸收进体内,身体仍然处于“饥饿”状态。这个时候匆忙起身而走,势必会有一部分血液集中到运动系统去,这样就延缓了消化液的分泌,破坏了胃的正常消化,容易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对于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来说,餐后胃部膨胀可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收缩,使心肌供血减少。这时如果再去走路,对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容易加重心脏负担,可能加大心肌缺血供氧程度和范围。患有胃下垂的病人,饭后不宜散步,就连一般的走动也应减少,可以选择在饭后平卧10分钟。因为饭后胃内食物充盈,此时再进行直立性活动,就会增加胃的振动,加重胃的负担,引起或加重胃下垂。
饭后到底要不要百步走?这要看针对的人群和体质具体是什么样的。“饭后百步走”适合平时活动较少、长时间伏案工作、形体较胖的人。但是“饭后”不是刚吃完饭就“立即”“马上”出去散步,而是在饭后20至30分钟之后再开始,有助于减少脂肪堆积和胃酸分泌。
“饭后不要走”,主要针对体质较差、体弱多病,尤其是患有胃下垂或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步行锻炼最好在晚餐后两小时,以没有气急、气短、身体微出汗为最大限度,每次可行走15至20分钟,中途还可依据自身情况休息。所以,饭后走不走应该因人而异,活动量也要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