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了南方一片红树林, 他们在北方造了一池海
整个植物馆犹如“万花筒”般的植物世界。
主题温室内神奇的热带植物
观众能清晰地看到红树林特有而发达的根系,完美还原其生长系统。
沉浸式互动带来参观新体验
近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式开园。整个世园会园区,包括: 四馆一心(中国国家馆、植物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演艺中心)、世园小镇、世园村等。记者在世园会四大馆之一的植物馆见到,由无数仿佛巨大垂悬根茎组成的外立面,与室内的红树林相得益彰,并充分表达出“升起的地平线”这一主旨。尽管在干燥的北方,植物馆内部却充满了潮湿、温热的气息。对于长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们来说,馆内的一切植物都让人新奇,更不要说居然还能见到只能在沿海滩涂生长的红树林,以及有趣的食虫植物、苔藓、热带雨林、多浆植物等。
万科曾多次参与世界博览会主题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此次受北京世园会组委会委托,负责承建并运营植物馆。借助世园会的国际舞台,植物馆将向世界展示广东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并行的成绩和经验,传递广东“绿色名片”。植物馆的最大亮点在于,将生长在深圳的红树林搬进了北方的温室,营造了国内最大的室内红树林池。
植物,
不可思议的智慧
地球有45.5亿年历史,最早的菌藻类植物有32亿年历史,统治今天植物世界的被子植物有1.5亿年的历史。在只有四千年历史的人类成熟的农耕文明到来之前,植物使地球从褐色变成蓝绿色。当很多人已经习惯了“人是世界的主宰”这种偏见时,却忘了植物历史远远早于人类文明史,大多数树木的寿命也远远长于人类。当人类需要更智慧地生存时,一个问题产生了:“植物是否可以是人类的老师?”这个问题也是世园会用园艺的视觉盛宴,来重新认识人类文明与地球生态之间关系的根本性问题。
“植物,不可思议的智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此次世园会植物馆的主题。除了红树林池外,主题温室一共有5大展区, 共同讲述了关于植物智慧的故事,共种植超过1000种超过20000株珍稀植物,让参观的人们能与热带植物亲密接触。温室中设有12个景点,通过热带雨林、蕨类、棕榈、多浆植物、食虫植物、苔藓等展现植物王国的多样性以及植物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智慧。
造出一池“海” 珍惜这片 “红”
植物馆最大的亮点是,团队在干燥清冷的北方养活一片来自南方沿海城市的红树林。
万科集团冰雪事业部副总经理、植物馆执行馆长陆慧介绍,红树林坐落在植物馆五大展区的逆境求生区。红树林生活在沿海地区,不但抵抗住了强风、海潮、盐分等恶劣环境,还为大量鱼类、贝类、虾蟹、海鸟等生物创造出生存的场地,维系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网络。“红树林”的中文名称源自于红树科植物体内的单宁氧化后呈红褐色。真红树林植物只生长于潮间带之间,耐盐,具有气生根及胎生现象,共16科、约60种。此外还有能从潮间带一直分布到陆地上的半红树林植物,以及伴随红树林生长的伴生植物。
陆慧表示,红树林的移植并非易事。红树林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因气温和环境的突变而受损或死亡,因此只能等天气转暖后方能运输。运输的过程也十分曲折,需用恒温15摄氏度的保温箱装箱,坐着运输车,从深圳出发抵达北京。“植物馆的红树林区域将近300平方米,作为国内首次室内种植成片红树林,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红树林生活在潮汐地区,此区域淡水盐水混合,我们需要营造类似的环境,尽可能地还原红树生长的原生条件。”据了解,为了在北方种植一片红树林,植物馆一共运输了三批,共计大型树木92株,小型苗木620株。
植物馆馆长助理贺颖向记者详细描述了怎样在北方温室里打造一池海水的经过,“为了还原红树生长环境,咨询专家后,我们使用了蚝壳来营造海洋微生物环境,一共使用了210立方,大约75吨的蚝壳在红树林区域,以堆积的方式,根据种植区域竖向的变化和疏密程度,打造海底山势的效果。首先蚝壳的孔隙可以滋养微生物,并可以反馈给红树林的生长提供营养,作为池中生物和红树林栖息的根本,不需要定期更换。而在日常维护上,我们用海盐按照比例,配置海水,并在建筑的负1层搭建一套面积约120平方米的自循环水净化系统,实时循环水域,保证红树林展示水域的清澈,可以让观众清晰地看到红树林特有而发达的根系,它不仅可以净化‘海水’,还可以营造潮起潮落的效果;这里还有控温系统,让室温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以上,湿度达到热带植物所需的湿度,这样才能让它们识别出植物温室是‘家乡’,它们才能得以‘安居’。”红树林植物大多是胎生植物,定期会有小的红树生长出来,自然地掉落到水池中,会持续生长出新的幼苗。
让神秘、丰富、智慧的植物根系升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