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时尚
时尚
2019-05-21 02:03
来源:互联网

我太爱新闻记者这一行了,今生能找到“她”真是三生有幸,因为这是天底下最美的职业。

——张敬民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张敬民

高级记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首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获得者,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十佳百优“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山西省优秀专家,中共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多部新闻作品获国际及国家级奖项。

11月9日,高级记者、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张敬民作品《行者说 新闻实操精要》与《行者践 新闻实战手记》首发式暨研讨座谈会在太原举行。

在近40年的新闻职业生涯中,张敬民习惯用手记的方式,“即时生效”地将看到的、碰到的、想到的问题随时记录下来,抓住实践中触发心动的“那一念”。

这两本著述即是他“实践和体验原原本本直书、最初始最原发最本真那一念”的集结之作。在这两本著述中,他自诩为“行者”,既说出了人活着就要行走的生命状态,又表达了记者这个职业所承载的使命,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行者说 新闻实操精要》摘录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山西籍画家李晓林创作的这幅名为《商帮兴起——晋商》的巨作将永久悬挂在中国国家博物馆。

前不久,我做过一个专访,对象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李晓林。他历经五年创作的巨幅油画《商帮兴起——晋商》,入选“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购藏作品,并且在国家博物馆固定位置永久展出。

我在这次专访的采访手记里谈到了对提问环节的思考及设置,在此引录有关段落。

今天凌晨,我再一次细读有关李晓林的材料和那份节目组拟出的提问清单。窗外黑漆漆的,风飕飕地刮着。看着看着,我不知不觉睡着了。一觉醒来已是凌晨一点多,我忍着困倦继续读材料,读完时针已指向三点。昨天劳顿-天,必须入睡了,否则,没有足够的精力又当如何完成采访任务。

清晨,窗帘的缝隙已透进了光线,躺着的我脑子里还在想着采访究竟该如何开始的事,因为好的开头对于专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其实,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琢磨这件事情,总想以不同的拍摄方式来表现,避开访谈对象一开始就正襟危坐在聚光灯下的通常做法,从李晓林进门寒暄就开始拍摄,自然而然地把观众带入访谈区。落座时他的面部不在灯光范围内,只能看到身子,然后经过调光,将灯慢慢抬高,随着光线的移动,他的脸渐渐显露出来。

应该说,这是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开头,在光影的引导下观众的注意力不会分散。而我开口的第一句话就可以从“光影”切入,可以这样说:李老师,您从事的绘画同我们的电视拍摄在艺术要求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光影,即通过光影的变化把人物和物体的面貌甚至是性格或特征表现出来。对于绘画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可以说没有光影便没有绘画。能谈谈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吗?也就是您是如何体会光影的。

访谈开始了,我与李晓林相对而坐,在灯光的照射下,我们神情专注。我的提问从光影切入,李晓林显然没有料到谈话会从这里开始,先是有点儿矜持,眉头微微一皱,随即挺直身子,很快进入了话题的“规定情节”畅谈起来。对他来说,这个话题接得很舒服,算得上是他专业的“主场”,思绪及谈吐一下子就聚焦在了画作上,他要回答的也正是他在五年漫长的创作中朝思暮想的绘画语言的核心表达。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想必,李晓林在以往接受采访时很少遇到有直接切入绘画核心原理的提问,而多是请他从自己的经历谈起 ,对他来说这已是无奈的言说,就像老奶奶反复唠叨自己的一生,已没有了谈话的激情,只有连续不断的重复。

我想,对于访谈来说这种状况是最要命的,你的采访对象谈话都像是有了“编程”一样,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火花,这样的节目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采访对象无关,责任全在我们记者自己。而要改变它,就必须得事先深入了解他的专业学习情况,了解他的身世,不能说做到了如指掌,起码要做到略微通晓,对起话来才能八九不离十。

只有这样,记者才有可能像内行一样面对“这一个”采访对象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李晓林采访手记

张敬民专访李晓林视频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公共频道·文化周刊丨生命正旺 阳光正好

张敬民语录

一部书的著述人应该是作者+读者

新闻素材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成功挖掘将会释放出巨大而惊人的能量。

若要空镜不“空”,必得记者、编辑赋予它生命。

好奇,如同一把钥匙,你能够通过这样的欲求心态在纷繁的世界里找到你和你的职业需要的故事。

文稿写出来之后一定要放出声儿来读几遍,让“第二自我”来听……入不入耳,是否解渴……

看一条新闻的导语,很能看出记者对所报道的题材吃透了几分,是否烂熟于胸。只有做到位、做到家了,那个“眼”才能跃然纸上。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正好      新作      生命      周刊      公共频道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