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央行及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称,“鉴于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决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这一事件对市场的负面冲击有多大?监管此举意在何为?沈建光博士对此作出了解读,内容如下。
文 | 沈建光
上周五,央行及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公告称,“鉴于包商银行出现严重信用风险,为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合法权益,银保监会决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对包商银行实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这一事件对市场的负面冲击有多大?监管此举意在何为?包商银行信用风险早有预警
包商银行从2017年三季度起便不再公布财报,当季财报资本充足率为9.52%、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7.38%,连续两个季度低于监管红线;业务扩张主要依赖同业负债(主要是同业存单)及非标业务,而资产端风控体系不严格,债务负担上升较快、不良率高企,2011年至2016年其不良率连续5年上涨,截至2017年3月末,不良贷款率上升至1.70%,不良贷款偏离度超过190%;盈利能力也出现问题,净利润近年来持续下滑,2017年1-9月,净利润31.95亿元,同比大幅下降13.93%。鉴于此,大公国际在2017年10月末就将包商银行主体信用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一些大中型金融同业机构对其业务也有预警。
担忧情绪升温,市场短期冲击不容小觑
尽管早有预警,但监管此次果断出手接管,使市场对于打破同业刚兑、中小银行风险暴露的担忧迅速上升,短期波动不容小觑。
例如,本周同业存单发行已呈现大幅缩量的态势。Wind数据显示,周二、周三、周四单日实际发行量分别为108.8亿元、130.3亿元、75.8亿元,连续3天低于200亿元,而截至5月30日,今年同业存单单日平均实际发行规模为691.28亿元;票面利率也有抬升,周四较周一上涨约15个BP,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利率也有明显上行。
在我们看来,同业机构风险偏好收紧是本周同存发行大幅缩量的主因,而在“打破刚兑”的担忧之下,未来同业机构之间的宽松常态很可能会发生改变。
市场短期流动性收紧风险也有所加大。包商银行债权处置问题可能对其交易对手或债权人引发连锁反应,造成部分机构流动性紧张。而除此以外,货币基金持有人可能由于担心基金持仓中有城商行、农商行同存,而使基金面临大额赎回的风险,考虑到货币基金的货币供给属性,短期市场流动性存在收紧的可能。在我们看来,本周央行连续开展大额7天逆回购操作,目前合计净投放3800亿,正是为了对冲这种影响,这也意味着央行政策工具箱足够,短期上不必对市场流动性过分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