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让梦想飞翔(新中国的“第一”·70年)

时尚
时尚
2019-06-02 09:03
来源:互联网

科学让梦想飞翔(新中国的“第一”·70年)

 

  北京市育鸿中学组织中小学生收看太空授课。
  影像中国

 

科学让梦想飞翔(新中国的“第一”·70年)

 

  2013年6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太空授课。
  资料图片

 

科学让梦想飞翔(新中国的“第一”·70年)

 

  杨利伟身着航天服。
  朱九通摄

 

科学让梦想飞翔(新中国的“第一”·70年)

 

  北京市育鸿中学组织中小学生收看太空授课。
  影像中国

 

  2013年6月11日—26日,搭载着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3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着陆。在轨飞行期间,神舟十号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进行自动和手控交会对接,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太空授课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在轨开展的教育类应用项目,体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直接为国民教育服务的理念,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以及热爱航天、参与航天的热情。

  历史背景          

  2013年6月20日上午,一堂别开生面的科学课在天宫一号展开。课程一端,航天员王亚平担任主讲,聂海胜辅助授课,张晓光担任摄像师。航天员们分别进行了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水膜和水球等实验,展示了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

  课程另一端,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地面课堂,师生们先共同观看了讲述航天员太空生活的电视短片《航天员在太空的衣食住行》。地面课堂建立与天宫一号的双向通信链路后,孩子们还通过视频与“太空教师”交流。

  太空授课活动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全国8万余所中学超过6000万名师生同步组织收听收看太空授课活动实况。

  亲历者说               

  王亚平:神舟十号航天员,中国首次太空授课主讲人

  受领太空授课主讲人的任务时,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能圆了儿时的教师梦,紧张的是任务艰巨,充满未知,很多东西要到天上试验后才知道。

  我们请了老师来为我们讲课。不仅仅是为了学原理学知识,更多的是学老师上课的方式方法,学语气、动作和神态。

  准备逐渐深入,稿子改了无数次,评审会也开了无数次。每次都会邀请各个领域的专家,一遍一遍推敲。到什么程度呢?比如单摆那个小球是浮着、悬浮着还是漂浮着?每一个字都要非常精确。评审会后再改稿子,紧接着再次试讲看效果,往往刚刚熟练掌握的稿子又得重新记。

  为达到最佳效果,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里,脚本先后改了几十次,各种场合的试讲开展了20多次,地面全系统全流程的1∶1演练就进行了5次。讨论脚本到凌晨,第二天一大早就按最新状态的脚本和流程进行演练,是常有的事。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载人航天“严、慎、细、实”的作风。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6月15日—16日,进驻天宫一号后,我和两位战友择机进行了授课的三人协同配合及在轨训练。在轨演示和在地面有不小差别,主要体现在操作上。在失重环境下,对操作的技巧、用力的大小都有很高要求。好在我很快找到了感觉。随后,我们开展了一次1∶1全系统全流程天地协同演练。

  6月20日,正式授课开始前,地面工作人员比我们在天上还紧张。我和两位战友打了一套太极拳,让地面的同事们一下子放松了,也更加信任我们。那是载人航天精神的正能量在天地之间传递,这十分重要。虽然天上地下相差几百公里,但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联系着我们,会激发我们的勇气和信心。每当我们在天上飞,听到地面的确认指令时就是这样的感觉。

  当天北京时间10时04分,准备已久的太空授课开始。在两位战友的完美配合下,约40分钟的课程非常顺利。加水球时,地面所有人都提心吊胆的,其实我们心里有底。

  底气来源于练习。练习时,水膜常常拉不出来,或者往里面加中国结就破了;水球要么不圆,要么爆了。每次我们都会细心查找原因。水加多了还是少了?还是在拉的时候边上碰到了?找到原因心里就有底,所以我们不怕。练习时还加过比正式授课那天更多的水呢。

  黄伟芬: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第一      梦想      科学      70年      新中国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