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
日前,央视《面对面》播出了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专访。专访中提及一个细节——任正非同意这次访谈的前提,是要更多地谈基础研究和基础教育。
图片来源:央视截图
恰好,就在华为的总部所在地深圳,大约一个多月前,一场关于基础教育的争论引发了全民关注,回顾一下当时的新闻:
先是深圳富源学校2019年高考报名考生中,有32名是来自河北衡水中学的“高考移民”,媒体披露该校多年以此提升高考“战绩”、打造学校品牌;接着,福田区一千万学区房业主被告知,在就读配套小学上将存在问题;而后,同样是福田区南华实验学校一名副校长有关“低层次家庭”子女的言论被放出……
事实上,深圳基础教育的矛盾由来已久,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学位紧缺。去年,深圳7区发布小学与初中一年级的学位预警,据不完全统计,学位缺口近6万个;而今年,仅以龙华区为例,其预警学位缺口达1.2万个,仅小学一年级学位缺口就有1万个左右。
为何小学一年级学位缺口如此之大?
我们可以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来看。小学入学的需求主要来自当年幼儿园毕业生,从去年的数据来看,在北京、广州、深圳三个城市中,深圳的幼儿园毕业生人数是最多的,且几乎逼平小学招生人数,处于需求的“井喷”态势。
一线城市小学一年级学生情况(广州、北京为离园人数,数据来源:各城市统计公报与教育年报)
这些亟待入学的儿童,一方面来自深圳高速扩容的出生人口,另一方面则是大规模的外来随迁子女。
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自2013年以来出生人口的年均增长率最高,且为两位数,长势强劲;若按照6岁入学计算,2018年18.91万幼儿园毕业生中有31.46%来自2013年在深圳出生的新生儿,大量来自非本地出生人口的入学需求增加了学位预计的不确定性。
而与其强烈的入学需求相比,深圳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供给上却存在明显的短板。
2018年一线城市中小学生与学校情况(数据来源:各城市教育年报)
一个严重的问题出在学校数量上。以2018年数据为例,深圳中小学生人数在四个一线城市中仅次于广州,但学校数量远不如其他三个城市,甚至几乎与北京的零头相当。换算一下,北上广三市每个学校仅需容纳1000个学生左右,而在深圳,平均每个学校要装下2000名学生。
事实上,深圳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并不算少。以2019年预算为例,就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而言,深圳为四个一线城市之首。而比较2016年至2019年的情况,深圳的该数据也是逐年上升,特别是在财政总体吃紧的2019年,仍然维持了19.3%的增速,财政的支持力度可见一斑。
一线城市2019年教育支出情况(数据来源:各市年度预算报告)
深圳2016-2019年教育支出情况(数据来源:深圳年度预算报告)
根据《深圳市中小学学位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到2022年,深圳将新增30.46万个公办中小学学位,较“十三五”规划数增加27.8%。
公办学位非户籍学生比例最高
作为移民城市,深圳设置了较低的学生入学门槛。早在2005年,深圳就制定了全国门槛最低的外来人员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入学政策,核心是一年社保。
2013年,作为内地最早实施积分入学政策的城市,深圳的适龄儿童可以不分户籍非户籍,均按照统一标准申请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到去年底,深圳义务教育阶段学位的72%、公办学位的55%都提供给了非户籍学生,该比例在全国最高。
城叔与深圳教育工作者交流,他们的一个普遍感受是,深圳在维持教育公平上做的比较靠前,但移民带来的就学需求同时影响了深圳对学位的预测与判断。
与此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深圳没能有效推动学校项目的落地。
早在2014年,深圳当地就对教育用地难以从规划落到实处产生过质疑。一次市政协举办的“委员议事厅”活动将问题悉数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