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為奮進時代傳神寫照(逐夢40年)

时尚
时尚
2019-06-06 05:07
来源:互联网

40年,為奮進時代傳神寫照(逐夢40年)

 
 

  改革開放40年的小說創作,在蹈厲奮發中繼往開來,在持續演進中碩果累累,其中最重要的經驗是“虛心向人民學習,向生活學習,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不斷進行生活和藝術的積累,不斷進行美的發現和美的創造”。這是小說創作乃至文學創作保持旺盛活力、葆有充沛魅力的根本所在

  

  在改革開放40年文學演進中,小說創作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新時期文學的第一聲春雷,便是劉心武的短篇小說《班主任》。由此,小說創作像打開閘門傾瀉而出的滾滾洪流,迭次掀起“傷痕文學”“反思文學”“改革文學”“尋根文學”等陣陣波浪,並由短篇小說先行、中篇小說崛起、長篇小說勃興主導了40年文學銳意進取的歷史進程,鑄就了40年文學成果卓著的豐繁盛景。

  40年來的小說創作,不僅在蹈厲奮發中繼往開來,在持續演進中碩果累累,而且也在篳路藍縷奮進中積累了不少重要的文學經驗。而這樣一些得來不易的文學經驗,正是小說創作在40年間取得輝煌的秘訣所在。梳理和總結這些難能可貴的經驗,對於深入探析40年小說創作成就原因,筑就時代的文藝高峰,無疑是極為必要和至為重要的。 

  貼近生活,與時代同頻共振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從改革開放40年文學演變進程來看,文學總是能敏銳感應社會生活種種動向,並也在這種審美反應中及時更新自己。這便使生活脈動構成寫作的內在氣韻,現實氣息構成作品的基本底色,從而使40年小說創作在總體上實現了與時代精神的同頻共振。

  在十年浩劫甫一結束的新時期,文學在進行理論思想上撥亂反正的同時,能在短時間內由“傷痕文學”開始文學創作上的復蘇,是因為作家勇於直面新的生活現實,高度關注人的精神狀態,注重以文學的方式傳達人民心聲。以《班主任》《傷痕》《神聖的使命》等為代表的短篇小說,以《天雲山傳奇》《犯人李銅鐘的故事》等為代表的中篇小說,拉開了“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序幕,文學因立足生活,緊貼現實,重新獲得應有的思想內力與藝術活力。

  40年小說創作,題材豐富多彩,寫法豐繁多樣,但現實題材始終佔據主流位置,它敏銳感知生活脈息,准確捕捉時代脈搏,跟蹤式表現改革開放歷史進程的側影、社會生活的深層變化與人們精神世界的悄然變動。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不僅發出“改革文學”的先聲,而且樹立小說創作“向前看”姿態,使得小說創作回蕩起時代新人的豪氣與時代精神的正氣。上世紀80年代之后,小說創作接連出現“現實主義深化”“新寫實”等寫作傾向,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改革文學”的延宕與余響。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從90年代開始,市場化改革、城鎮化建設、信息化科技等交織而來,使得鄉村與城市的變革進入新階段,同時也面臨許多新挑戰。小說創作適應這種描寫對象變化,也多角度、不斷深化直面現實的寫作。鄉村題材方面,路遙《平凡的世界》、孫惠芬《歇馬山庄》、關仁山《天高地厚》、周大新《湖光山色》等,都從不同的側面描寫農村新人物,反映農村新變化。而在鄉村題材之外,則有孫力、余小惠《都市風流》,阿耐《大江東去》,郭羽、劉波《網絡英雄傳》等,分別從城市建設、工業改革和科技創新等不同維度,書寫不同行業與領域的改革故事,塑造時代弄潮兒的不凡風採。這些作品也許還夠不上全景式反映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但卻以獨特的方式、別樣的故事,描繪改革開放改寫現實面貌和人們心理狀態的某些側影。 

  著意塑造變革時代典型人物

  作為敘事藝術小說,描寫人物是創作的中心任務,而人物的思想性格又是其核心所在。新時期以來的小說創作中,涌現出眾多栩栩如生又血肉飽滿的人物形象,他們以獨特的性格內力與精神魅力,讓人們讀時滿眼生輝,讀后久久難忘。

  在新時期文學之初,一些“傷痕文學”“反思文學”作品,一開始就是以人物性格的獨特、人物命運的坎坷,讓讀者感受到典型人物具有的特殊力量。如劉心武筆下的謝惠敏,張弦筆下的荒妹,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李順大,張賢亮筆下的章永璘等。隨后而來的“改革文學”,也是以光明磊落又豪情滿懷的人物形象引領人、感佩人,如蔣子龍筆下的喬光朴、張潔筆下的鄭子雲、柯雲路筆下的李向南等,他們在攻堅克難的改革中體現出的“斗士”風採,攜帶的正是這個時代所特有的沛然正氣與嶄新風尚。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40年      逐夢      為奮      進時代      傳神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