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科大少年班学霸:少年有惑,人生无悔

时尚
时尚
2019-06-09 00:02
来源:互联网

[摘要]无论徐华、户磊和陈天石,还是更多从中科大走出的学子,大学生涯都是影响自己一生的经历。对于下一代,他们都表示,如果可以,愿意让孩子再走一遍少年班路,毕竟,和一群聪明人碰撞青春,是不可取代的体验。

揭秘中科大少年班学霸:少年有惑,人生无悔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睿瑶

编辑|李薇

头图来源|站酷海洛

6月7日,高考日,全国1031万考生走进考场,共赴人生第一次大考。高考是人生最后一次单纯靠分数定输赢的比赛,它并非决定人的一生,而是决定你的未来和谁起步。

如果,有幸和一群“神童”起步呢?

中国科技大学,有一群来自全国的少年大学生,在懵懵懂懂的年纪,就独自离家求学。无疑,在外界眼里,他们就是“神童”。始于1978年3月9日,21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来到合肥,他们最大的16岁,最小的11岁,这是中国科技大学组成的第一个少年班。

40年过去,历届少年班中走出了最年轻的哈佛大学正教授尹希、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的生物物理学家庄小威,此外,在中国互联网圈里,其耳熟能详的校友有曾任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百度总裁的张亚勤,以及2018年9月向母校捐赠了1亿的百度董事长特别助理马东敏。

光芒背后亦有暗影,曾经顶着“第一神童”称号入学的13岁少年宁铂,在媒体关注下度过早期生涯,他本人抨击过“神童教育”,并于2003年选择出家,远避尘世。

“它是刚好赶上那个时代的产物,科学的春天来了,它的身上承载了过去整个社会对科学匮乏之后的一种报复性反弹。”92级校友、阿里云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闵万里评价少年班。

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少年班的神化色彩渐渐褪去,人们开始以更加理性的视角看待少年班,以及从这里走出来的天才少年。在90级之后的校友眼里,此时的少年班在教学、学科、管理上已经形成体系化,人才的培养也多元化,对于学生的选择不再是“神童”,而是一个相对聪明且有学习能力的群体,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去发挥。

当这一代少年走出校园后,他们面对着更加广阔的职业选择。时值国内互联网风云变幻,AI、量子物理、智能芯片等行业逐渐起步。摘掉“低情商”、“书呆子”的刻板印象后,他们中很多人从科研岗位走向了管理岗,也有人在创业潮中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校园里,不变的是接近7:1的男女比例,让原本年纪偏小的少年班学子屡屡遭遇情感的重击。

好在,现在中科大与旁边的安徽大学地理位置更加接近,两校学生经常跨过一条街串门。“虽然我没见到过,但他们说每到周末的时候,科大的男生乌泱泱地往安徽大学里跑,要么找女生,要么去英语角。”闵万里很欣慰。

又一年高考来临。《中国企业家》聆听三名上个世纪90年代后入学的中科大少年班学子,让天才们讲述自己与少年班的过去与未来。

爱吃小龙虾的天才

97级校友、阿里巴巴达摩院量子科学家徐华自认是个非典型少年班学生,进入少年班,人生已经领跑了大部分普通人,但他并不打算加速到极致。

揭秘中科大少年班学霸:少年有惑,人生无悔

徐华。摄影:Jonas Yuan

在中科大读书时,徐华学业还可以,经常拿二等、三等奖学金,但却从没有拿过一等奖学金,令他骄傲的是,合肥市好玩的、好吃的,他基本都没错过。“有一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吃小龙虾,毕业那年,把合肥大街小巷稍微有名一点的小龙虾全尝了个遍。”徐华回忆。

在美国读博时,徐华依然平衡着学业、工作与生活。在实验室,他可以拼命工作到凌晨,也会在实验压力减小的时候,开着车跟朋友在不同地方晃悠。

“如果什么事情都一味地往快,身边的风景、很多东西必然会失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快速往前跑的同时又注意了周围所有的风景。”徐华向《中国企业家》坦言,这是一个矛盾点,最终的抉择,还是看个人的追求。

少年班里不乏天才,徐华的自我定义是一个离天才有一段距离的聪明人。他能够快速地切换不同的工作领域和研究方向,做得不错还很轻松。他认为,天才必须是干得轻松的同时还可以做到极致。而极致的定义,是在一个领域做到全国前20,世界前50。

96级校友、哈佛最年轻的正教授尹希,就是徐华眼里真正的天才。

90年代,徐华与尹希在一个实验室玩游戏,那时候流行一个电脑游戏《扫地雷》,徐华和同学每一步都要想一想再点,因为点错就要重新开局。但是,尹希在这个游戏上的操作无人能及。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