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

时尚
时尚
2019-06-17 20:02
来源:互联网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吴晓波

  他提出的问题,以及分析问题的路径和方法论,为我们寻找答案指出了某一个方向。马克斯·韦伯尝言,“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显然,他是这张大网的编织者之一,我们悬挂其上,同时也在参与编织。

吴晓波: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

  当卡尔·马克思在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埋头创作《资本论》的时候,在地球的其他地方,起码也有超过一千颗聪明的脑袋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根据考证,“资本主义”这个名词就是在《共产党宣言》诞生的1848年前后被发明出来的,它如同一个巨型魔鬼,抹杀了全部的旧生产关系和劳动力模型,把每一个人、家庭和国家投掷到动荡而急速的大漩涡中。

  马克斯·韦伯出生于1864年,到他去世的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也就是说,他的一生目睹了欧洲如何被机器改造得空前繁荣,然后,又被武器摧毁为一地废墟的全部过程。

吴晓波: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人们自发地分为两大阵营——左翼和右翼,他们的内部又各有流派,最极端和激进的那部分人,都信仰流血和暴力。

  韦伯栖居在德国南部一个叫海德堡的小城市,那里有一所小巧的大学——海德堡大学,却是欧洲自由主义思潮的大本营,知识分子们著书立说,试图以启蒙和改革反制权力,以理性和科学抗衡统治。

  马克斯·韦伯正是海德堡大学的象征人物,而他著述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确立了现代商业文明在伦理上的正当性。

  01

  跟卡尔·马克思一样,马克斯·韦伯也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不过他的父亲老韦伯有一家纺织工厂,家境更为富足。韦伯从小接受了最好的文理教育,25岁时,在海德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德国天才们的命运往往都不太顺利,比如舒曼、尼采,都要与大脑中的魔鬼做斗争,韦伯也一样。韦伯的家族有遗传性的精神疾病,在他32岁的时候曾经精神崩溃,无法阅读、写作甚至与人正常交谈。这个曾经的工作狂,只能整日坐在窗前,摆弄自己的指甲,眺望外面的树梢。

吴晓波: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

  海德堡大学历史上有很多从事抽象思考、而日常生活也非常“抽象”的人文学者,比如黑格尔、费尔巴哈、雅斯贝尔斯等等,不过,与他们相比,马克斯·韦伯则要显得更为入世。他曾经竞选过民主党议员、一战时期在预备役医院服役,还作为德国代表团的一员,参加了凡尔赛和会。

  1904年9月,韦伯和好友一起远赴美国,参加在圣路易斯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其间,对北美的城市、商业和工厂,进行了近四个月的考察。正是这些参与和近距离的观察,为他创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02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创作动机,是试图回答一个非常尖锐、到今天仍然极富挑战性的问题:人从事商业活动的根本动力,到底是什么?

  在农耕时期,各大文明对商业的立场几乎均是消极的。柏拉图批评商人说:“一有机会赢利,他们就会设法牟取暴利。这就是各种商业和小贩名声不好,被社会轻视的原因。”《圣经》认为商人上天堂比骆驼钻针孔还要难,中国的儒家伦理更是彻底的贱商主义,一言以蔽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9世纪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运动,让商业成为改变世界最重要的力量。韦伯出身于纺织工业世家,在他盛年之际,德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工业国,越来越多的人把一生投注于工商事业,那么,关于存在价值的拷问便显得无比急促。

  韦伯的终生好友、社会学家桑巴特在1902年出版的《近代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获利欲”是资本主义的根本动力。这在当时的学术界是一个普遍的共识,甚至被看成是柏拉图以来的一个基础性共识。

吴晓波:为商业编织“意义之网”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表于桑巴特著作的三年后,也是他从北美游历归来之后。好友的结论以及在美国的实地考察,应该是韦伯创作的一个现实背景。

  在这本并不厚的、论文级的作品中,韦伯通过繁琐的论证,提出了三个原则性的观点:

  其一,正当性的终极认同。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吴晓波      马克思韦伯      海德堡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