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党旗红】边民侯景11年的“回家路”

时尚
时尚
2019-06-19 06:03
来源:互联网

【边疆党旗红】边民侯景11年的“回家路

央视网报来源:央视网 2019年06月05日 12:17

二维码


扫一扫 手机阅读

我要分享

原标题:

在每个黄豆大小的设备上穿10圈铜丝是40岁的侯景每天的工作。(记者 何川 摄)

在每个黄豆大小的设备上穿10圈铜丝是40岁的侯景每天的工作。(记者 何川 摄)

  央视网消息(记者 王莉莉 何川)云南省马关县小坝子镇,占地128平方公里,多民族、贫困、山区和原战区为一体,而贫困是它最突出的短板。为了生存,很多人走出大山谋生计;因为村子招商引资积极推进脱贫,很多人又回来,实现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朴素愿望。40岁的苗族妇女侯景和她的丈夫就是其中一员。

  2018年11月,在外打工11年之久的侯景和丈夫接到婆婆生病的消息,匆匆从山东青岛赶回家照顾。三个月前,婆婆再次犯病,二人再次赶回云南小坝子镇。这次以后,侯景决定不出去了。

  侯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19岁,小儿子还在读小学。没外出打工前,家里5口人就靠种着的2亩高粱、水稻,农闲时打点零工生活,当年,全家人的年平均收入不过一千元。

  一座连着一座的高山,单调重复的景象,让侯景觉得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希望,摆脱贫困。

  于是在2008年,她和丈夫决定一起“走出大山”,他们去过广州、北京、上海,最终在老乡的介绍下留在青岛,干起了做家具的工作,俩人每月能挣8000元,而孩子和地里的一切,就交给年迈的婆婆一人打理操持。

  然而,对于祖辈都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回家的情结和摆脱贫困的愿望一样强烈。

  在外打工,侯景最不能听到的就是其他小朋友喊“妈妈”。每年腊月二十九回家过年,大年初五就要返程,6天的时间对侯景来说就像眨眼一样快。她不希望儿子复制自己的人生,她想要奋斗出个样子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条件。

  只是,奋斗的心愿还没实现,婆婆生病的消息愈加频繁的传来,侯景和丈夫深觉该回家了。

  “婆婆年纪大了,身边离不开人,而孩子也很需要我们。”侯景说,辞职回家后,没有固定收入了,不久前,大儿子刚通过云南职业技术学院的自主招生,学费每年5000元。

  钱从哪里来呢?就在一家人为未来的生计发愁时,一家科技公司要在村里建厂招工,生产半成品电子元件。侯景从村里的广播中听到了招工消息,赶紧报了名。短短三天时间,包括侯景在内的114人前来报名,经过考核,最终有78人成为正式员工。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再外出而是守在家门口打工。(记者 何川 摄)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再外出而是守在家门口打工。(记者 何川 摄)

  如果说教育是改变贫困面貌的长远途径,那么在小坝子镇党委书记朱应霖看来,“家门口打工”则是边境村守边固边,让边民实现脱贫的主要途径。

  项目引进的主要负责人朱应霖说,作为边境村,这里只适合种每亩仅能收入800元的稻谷,以及每亩收入500元的玉米,是脱贫攻坚的重点、难点。

  转机出现在2019年。

  朱应霖清楚得记得,2月中旬的一天,她当时正在村里走访贫困户,突然接到一家电子科技企业负责人电话,对方表示想在他们镇上投资建厂。

  “这是真的吗?我第一时间将情况与县里相关部门和领导汇报核实,得到肯定的消息后,我们将引进企业在边境村投资建厂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来抓。”朱应霖说。

  一定要把企业留下来,朱应霖说:“只有让群众有了在家门口挣钱养家的工作机会,才能让边民抛去后顾之忧,安心留乡,守关助边。”

  为了促成合作,朱应霖和小坝子镇田湾村的党员一起组织群众召开会议进行宣传动员,并通过集体决议同意无偿把闲置校舍提供给公司作为加工场地,帮助企业招聘村中的闲置劳动力。

  短短7天,在党组织牵头、党员带头、群众参与下,2019年2月,这家生产半成品电子元件的企业在田湾村落地。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11年      边疆      回家路      党旗      边民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