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19年5月,杜凡丁在阿坝州小金县考察中央红军翻越梦笔山雪山路线。
今天,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纪念日;2019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
现在,重温85年前开始的长征之路,重新梳理那段岁月,依然令人赞叹。
为此,本报“世界遗产”周刊专访了长征红色遗产保护工作者杜凡丁。
“世界遗产”:长征,是当代中国人的记忆丰碑和精神源泉。从这个角度来看,就能理解中国人努力发掘其更多文化内涵的心情。
杜凡丁:是的。85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走上长征之路。两年的时间途经中国十余个省份,跨过河流、沼泽,穿越雪山、草地,其中仅中央红军的征程就达到了二万五千里——红军长征充满理想和献身精神,是用意志和勇气谱写的人类史诗。如今回望,我们会认识到,长征不仅是党史上的重大事件,也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影响。将长征相关遗存作为一个文化遗产体系进行整体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具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当代价值。
“世界遗产”:从何时开始,中国的专家和公众开始注意到应该从整体上梳理“长征”在文化遗产上的独特价值?
杜凡丁:近年来,文化线路、文化景观等具有更强综合性的文化遗产理念对于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也引发了当代中国人站在更宏观、更多元的视野下,开始重新思考自己。国内的遗产保护工作者从多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对长征线路进行整体保护展示的前期研究。我个人是从2017年开始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参与相关工作,先后完成了《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对策研究报告》、《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长征文化线路标识与展示体系建设指引》等研究课题及规划项目。在近3年时间里,我与工作组数次重走长征路,基本走遍了长征沿线的15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行程超过8000多公里,考察调研200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不仅包含物质遗存
更涵括了延续至今的精神内涵
“世界遗产”:我们应该怎样理解“长征”是一条“文化线路”呢?
杜凡丁:在2008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通过了《文化线路宪章》,它提到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应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经由不同民族、国家或大陆间的多维、持续、互惠的货物、思想、知识和价值观的交流而形成的。这一定义与现有长征红色遗产并不完全契合。但也应注意到,在具体实践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又根据不同需求和实际情况,推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文化线路或类似的文化项目。例如欧洲文化线路中,既有“拿破仑远征之路”这样的军事路线,也有“莫扎特之路”这样以人物生平和艺术创作轨迹形成的艺术路线,甚至有“堂吉诃德之路”这样种仅存在文学作品之中虚构线路。美国的“国家历史步道”则包括了相当数量的以近代国家历史和记忆为主题,以培育国家认同和公民意识为主要目的的线路,如“星条旗之路”“华盛顿-罗尚博革命之路”、“刘易斯与克拉克远征(Lewis and Clark expedition)之路”等。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长征线路上的历史遗存及历史环境所形成线形遗产体系具有鲜明的历史文化主题和强烈的精神象征意义,具有整体性的突出意义,与沿途众多人文和自然资源有着很强的关联性,可以被看做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历史线路类型的、广义上的文化线路。
“世界遗产”:目前对于“长征文化线路”的认知,是否已经能提出一个定义?
杜凡丁:通过对长征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不同类型的文化线路进行比较,我们认为长征文化线路是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这一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以红军行军路线为基础,并经过其后80多年来持续的回忆和纪念以及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升华,从而形成的文化线路。它记录了长征的历史进程和在此期间革命思想、文化在沿途的传播,是长征精神最主要的载体,是新中国国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遗产”:这一定包含了非常多的文物和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