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滑实验室:60载薪火相传 润物无声

时尚
时尚
2019-07-07 16:00
来源:互联网

  央视网消息 (新闻联播):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响应党和国家支援大西北工业建设的号召,许多产业工人和知识分子来到祖国西部。这其中,有一个被称为“108将”的科研团队,他们从海滨大连来到甘肃兰州,在这里默默坚守、薪火相传,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固体润滑事业,为航空航天等国家重大工程奋斗了六十年。

  刘维民和实验室团队正在研究的是探月工程的固体润滑项目。所谓固体润滑,就是利用粉末、薄膜等固体材料来减少接触面的摩擦磨损,也是航空航天等特殊环境中必须使用的润滑技术。

  刘维民的骄傲,来自润滑科研人员半个多世纪的开创探索与不懈奋斗。1958年,在“支援大西北”的号召下,中科院石油研究所润滑等三个研究室由大连西迁兰州。

  怀揣“科学救国”梦想刚刚留学回国的陈绍澧是“108将”中的一员,也是我国固体润滑学科的开创者。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当时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还一片空白,中国自行研制的润滑脂还如自行车用的黄油一样简单,在空间的真空环境中会瞬间失效。但是陈绍澧科学地预见了我国空间技术发展对润滑材料的新要求,率先开启了我国固体润滑材料的研究。

  1967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进入关键阶段。然而,卫星天线的导电润滑成为一大难题,直接决定着卫星在空间能否正常工作。凭借陈绍澧和同事们打下的学科基础,科研团队夜以继日地加班加点。没有设备,就用旧机床进行改造;没有材料,他们就用废品改制。

  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展开一面中国国旗之后,还从飞船外收回一个“小方盒”。这就是润滑团队创新设计的外太空暴露材料试验。

  根据规划,中国空间站将在2022年前后建成,兰州化物所的润滑实验室里,也进入到了最紧张的攻关阶段。因为仅仅是空间站的对接部分,就有几十种上百个部件需要在实验室里进行不同的润滑处理。

  六十载薪火相传,将国家的需求和学术追求统一,中国润滑材料的科研开发从无到有,如今已占据国际领先地位。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