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以下简称“互助站”)是招宝山街道来加强和改善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载体,就好似一座座桥梁,将居民、居委会、物业、社区以及街道紧密联合在一起,在社区自治、养老服务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年来,该街道持续探索自治互助模式,主动发挥互助站的“多功能”,深化“家人治家”的互助式养老模式,让互助站“多功能”服务居民,让生活在“众享小镇”里的居民安心更暖心。
“家人治家”好办事
前身为镇海棉纺厂员工房的镇棉小区,是西门社区辖区内最“古老”的小区,12栋楼均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房子,硬件设施严重老化,亟待改造。改造就需要住户意见一致,而诉求的众口难调成为实施改造的瓶颈。
西门社区副书记李永杰在工作中发现,该小区住户的核心团体是棉纺厂老职工,他们早先一起工作,彼此交情甚笃。“熟人容易沟通相处,更易打开心扉,也更能互相照顾。”抱定这样的思路,社区发起建立了一个互助站,11位热心居民参与其中,成为社区与居民的纽带桥梁。
今年3月底,镇棉小区着手开始垃圾房、停车场扩建等一系列改造,而互助站在改造前期就自发地向444户居民征求意见,半个月不到就达成一致方案。现在,镇棉小区的各改造项目如期完工。垃圾房焕然一新、停车场面积扩大、消防通道也不再拥堵,为居民增添一份“安心”。
“社区工作涉及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有了互助站,小区管理省心了不少……”李永杰说,涉及群众生活的大事小情,互助站都能参与其中,既为社区筹划,也为居民代言,也因为互助站的黏合,居民、社区成为“联合体”。
以镇棉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为例,招宝山街道共在59个居民区建立48个互助站,通过分设会客厅、聊天室等形式,由物业小区辐射带动周边散居楼群。“今年,我们将探索实施‘楼道—网格—小区—社区—街道’五级居民自治模式,进一步提升互助站建设成果,促进区域多元互动,深化‘家人治家’品牌建设。”招宝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说。
远亲不如近邻
互助站“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的“银龄互助”模式为老年住户更添一份“暖心”。在镇棉小区,4号楼86岁的独居老人贝大爷患小中风、腿脚不便。互助站成员之一、今年65岁的朱阿姨便经常帮其洗衣、买菜;12号楼75岁的闻大妈,患病丧偶后常忘记吃药,作为邻居、刚退休的范阿姨主动担任起“护士”角色,提醒其按时吃药,在生活中主动帮忙。“我退休在家,能帮就帮一点,大家生活在一起,远亲不如近邻嘛。”范阿姨说。
类似西门社区这样的“老年人互助组”,该街道还有许多。像车站路社区“久久康乐驿站”、白龙社区“快乐聊天社”、后大街社区“高血压俱乐部”、胜利路社区“科普聊天吧”、城东社区“插花俱乐部”、海港社区“三高俱乐部”等互助平台,均持续开展低龄健康老人向高龄老人提供邻里守望、生活照料、精神关爱等服务。
近年来,招宝山街道深入推进互助式养老工作,发挥居民自治能人“领头雁”作用。就这样,越来越多的银龄志愿者、助老平台纷纷涌现。截至目前,招宝山街道“老友助老”义工服务队共有注册志愿者212名,结对老人179位。
下一步,街道将依托五级居民自治模式,整合社会助老服务资源,深化“老友助老”服务品牌,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互助式发展。同时,立足新三宝服务社、金生怡养院等为老服务实体,制定完善区域“老友助老”服务激励政策及时间银行操作流程,通过优先入住养老机构、优先享受助餐服务、优惠享受教育和康复服务等形式,鼓励和激发互助养老服务潜能,实现“众享小镇”的和谐融洽。
(记者林意然 通讯员罗梦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