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武汉首家绿色洗涤基地正式投入运营。这家基地给每一条毛巾、每一张床单都“植入”了芯片,很快还将印上二维码,住店旅客扫码即可获知相关洗涤信息。记者在现场看到,小到毛巾、大到被罩,在其角落里都缝制有一个比打火机略小的薄薄的芯片,该芯片耐水、耐高温,被缝合在床单、毛巾、浴巾、被罩里后,等于让每一件酒店布草都有了唯一的电子身份证,使得“一客一换”透明化。 (据新华社)
酒店床单的各种“黑历史”屡屡刷屏,让人深感绝望又无可奈何。为了自保,时下不少人住店甚至会自带床单被罩。现状如此尴尬,行业自救箭在弦上。武汉“植入芯片的床单”消息一经放出,便迅速引起热议。在更多的细节被披露之前,已有被“问题床单”折磨的人强烈呼吁“全国推广”。
事实上,关于这高大上“芯片床单”的报道,到目前为止还只能说是语焉不详。给毛巾、床单植入芯片,旅客扫描二维码获知洗涤信息……这一说法,在技术层面应该是成立的。也正是基于这种大方向的判断,公众方才表现出了兴奋。但问题是,理论上的可能性,到底要如何操作呢?在缺乏充分的细节信息支撑的前提下,对于“芯片床单”,或许还是谨慎乐观的好。
“芯片床单”尚未就那些更关键的问题给出回答。比如说,技术逻辑,“洗涤行为”是如何被识别、存储和显示的,是自动记录还是人工输入?再比如说,物理可靠性,所谓耐水、耐高温的“芯片”,究竟能承受多少频次、多大强度的机洗,有无就此进行过实验测试?而除此以外,成本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芯片床单”比一般床单要贵多少,酒店和消费者能否承受?凡此种种,要是没有令人信服的答案,那么“芯片床单”就只能说是设想而不是产品。
充满太多不确定性的“芯片床单”,很难说是根治“问题床单”的成熟方案。哪怕是再小的技术创新,都有着其内在的演进规律,都要经历从实验室到市场,从理论到实践,从样品到量产商品的复杂转化。这个过程需要时间,需要试错,需要修正,而不可能一步到位。
扫码即知洗涤次数的“芯片床单”,代表了一种以技术工具约束市场失信的可敬努力。这当然值得期待,但在“成熟的解决方案”推向市场之前,我们或许还是得耐心等待。同时也得意识到,将扭转行业口碑、提高可信程度的希望寄托在某个“神器”上,本身就太过理想主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