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行文化绚烂的80年代,产生了无数巨星,
“他是独一无二的”,这曾是人们对迈克尔·杰克逊生前最多的评价,
在他离世之后,这个评价愈发显得中肯。
在流行音乐飞速更朝迭代的当下,一个去世十年的巨星,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就足以证明一切。
时间走到明天6月25日,迈克尔·杰克逊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
离开的十年
2009年7月7日
迈克尔·杰克逊追悼会在斯台普斯中心举行。
2009年10月
格莱美博物馆在迈克尔·杰克逊去世后推出了临时纪念展览: “迈克尔·杰克逊:音乐遗产” (Michael Jackson:A Musical Legacy)。
2009年10月28日
音乐纪录片《迈克尔·杰克逊:就是这样》在美国、中国同步上映。
2009年11月5日
迈克尔·杰克逊逝世仅5个月,当年指控其对自己儿子实施性骚扰的伊万·钱德勒饮弹自杀,终年65岁。
2009年11月22日
迈克尔·杰克逊获“第37届全美音乐奖”追颁四个奖项,凭2003年的专辑《Number Ones》获得了流行/摇滚最受欢迎男歌手、流行/摇滚最受欢迎专辑等四个大奖。由其兄长(Jermaine Jackson)代领。
2010年1月31日
迈克尔·杰克逊荣获“第52届格莱美奖”终身成就奖,由其子女普林斯·杰克逊、帕丽斯·杰克逊代领。
生前开启前所未有的巨星模式
2018年6月25日,在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九周年纪念日当天,伦敦肖像博物馆举办了名为《Michael Jackson:On the Wall》的艺术展。40多位风格迥异的艺术家,将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主题的架上作品,汇集于展馆内,纪念这位上世纪,或许也包括本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展览的名字对应着迈克尔·杰克逊1979年的专辑《Off The Wall》,这是迈克尔·杰克逊第一张个人专辑,虽然在颁奖礼上收获不大,但奇迹般的销量以及如《滚石》这样的音乐杂志认可,已经在向世界宣告,新的巨星已经诞生。那年,迈克尔·杰克逊21岁,从此开启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巨星模式。无与伦比的舞台魅力、无可比拟的商业价值、愈发暧昧的性别争议以及挥之不去的负面新闻,如拼图般组成了他的一生。
极盛之时,迈克尔·杰克逊的影响力超出了音乐本身,甚至音乐已经是他最不需要被讨论的部分,围绕在他身上的,是更多社会主题的投射,他成了种族、性别问题的样本,因为他的影响力,流行文化开始更强势地介入到社会其他层面,他也因此跳出了巨星的模板,被写进传奇的脚本之中。他是毫无争议的“流行之王”,也曾是全世界的宠儿,这种万千宠爱同时意味着力量的暗涌,人们不仅需要他继续创造艺术品质的流行作品,还希望他可以去改变现实。
只是迈克尔·杰克逊从来不是U2,他没有鲜明的政治意见,对社会问题也缺少系统性的认知,这使他只能成为被讨论的个例,被放大的素材。在他生前的采访中,他对这些问题普遍缺少建设性的回答,或许,正是因为他满足不了所有人的需求,他才愈发地被需要,让他成为了每个人心中期盼的那个迈克尔·杰克逊。他没有解决那些群体的矛盾,但他靠自己的音乐,将持不同意见的人聚集在一起,带给了他们同样的感动。
离世后仍是一个时代的坐标
但就像月亮有暗面一样,迈克尔·杰克逊站在自己的辉煌面前,他的瑕疵也注定成为巨大的阴影。关于他的肤色、他的鼻子、他的私生活和性取向,代替了音乐成为人们了解他的途径,传奇的脚本渐渐展开嗜血的剧情,甚至延续到他去世后的第十年,世界没有因为他的退让而展露善意,相反,毁掉一个传奇与创造一个“传奇”,有着同样的吸引力。
“性侵案”是围绕迈克尔·杰克逊身上最大的疑云,他的事业也在两起性侵案中遭受巨大的打击,即使他靠法律赢得了清白,但他的公众形象依旧急速下滑。负面新闻刺激着人们的想象力,他的清白在想象力面前也成了暗黑交易的一部分。“独一无二”开始变得意义多元,其中包含着怪诞,他被称为“jacko”(怪人),当这个侮辱性的绰号出现在媒体报道中时,他清楚这一切不再仅仅是非议的投影,它们正蔓延进他的生活和事业。他的声誉受损,但剩下的仍然足够强大,还有他的音乐才华,都足以与现实对抗,而迈克尔·杰克逊选择的,是向世界示弱,他在电视采访中发出的是最无力的抗争,不停地重复,我叫Jackson,不是jacko。
2019年,导演丹里德发布纪录片《逃离梦幻岛》,性侵案的主人公韦德·罗宾逊在纪录片里翻案,重启对迈克尔·杰克逊的指责。纪录片一出,世界哗然,除却主人公一改之前说法以外,纪录片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也成为被讨论的重点,这部纪录片所引发的效应,在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第十年,重新将他拖入道德的泥沼,只是,这次他不再有证明自己的机会。他一生喜欢孩子,对孩子的态度无数次地令人动容,可最终,他成了一个真假难辨的噩梦,这个噩梦也包括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