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11時57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號05組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進入預定軌道。
在火箭順利升空的背后,有這樣一支測量團隊——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宜賓觀測站。作為全國航天測控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宜賓觀測站承擔著航天發射火箭主動段跟蹤測量和衛星長管任務,為航天器的順利飛行提供可靠、精准的測量數據。
此次衛星順利進入飛行軌道,也標志著宜賓觀測站第197次圓滿完成測量任務。
據宜賓觀測站副站長何翔宇介紹,該觀測站組建於1977年,地處美麗的三江之濱四川宜賓。由於較為優越的地理優勢,觀測站可執行西昌、酒泉、太原三大發射中心的跟蹤測量任務,目前已參與了我國嫦娥、北斗、風雲等多型號衛星的跟蹤測量任務。
“每次火箭發射后,將會產生很多重要的數據。通俗一點來說,觀測站的任務就是實時捕獲並反饋這些信息,為當前的火箭發射情況做出判斷並對今后的發射任務提供數據參考。”宜賓觀測站技術室主任方毅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在西昌、貴陽、文昌等多地均設有觀測站,而宜賓觀測站作為觀測“接力棒”中的重要一環,通常負責火箭升空后80多秒至400多秒間的跟蹤測量任務。
“顆顆螺釘連著航天事業,小小按鈕維系民族尊嚴。”在宜賓觀測站,這是每一位工作者都謹記的箴言。每次任務執行時雖然僅有短短300多秒鐘的時間,但三江測量人背后卻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汗水,才創造了197次跟蹤測量任務零失誤的航天奇跡。
張小飛,作為宜賓觀測站最為出色的雷達操作手之一,已圓滿完成80余次的跟蹤測量任務。據了解,每次跟蹤測量任務順利完成與否,雷達操作手至關重要,他們需在火箭出現時第一時間快速捕獲目標,並操縱雷達轉動使其在該跟蹤段穩定、准確地接收數據。
“我們對手上動作的精度要求可能比外科醫生拿手術刀時還要高!”張小飛笑著說,雖然每次執行任務時,僅有幾百秒鐘的時間,但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雷達操作手卻需要幾千小時學習和訓練。“火箭飛行速度極快,可能手抖一點,雷達就會跟丟。一旦測量不到火箭數據或者數據不完整,那對於一個觀測站來說,這次的任務就失敗了。”張小飛說,正是由於身上肩負的使命,我們必須夜以繼日全神貫注地不斷練習,才能保証在真正任務來臨時萬無一失。
據了解,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宜賓觀測站的測量任務從最初的幾年一次到如今的一年20余次,任務越來越多,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三江測量人始終秉承著精忠報國、精業實干、精勇奮進的三江測量精神。
“更為繁重的任務就意味著更高的要求,197次零失誤的成績,是三江測量人始終堅守建設世界一流發射場歷史使命,始終保持精益求精、萬無一失工作作風的最好回報。”觀測站黨委書記唐剛說,“面對更加繁重的高密度任務,我們更要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堅守初心使命,助力中國航天再創奇跡。”
對於絕大多數三江測量人來說,心裡都埋藏著一個遺憾:從事著跟火箭發射最密切相關的工作,卻從未親眼目睹過火箭發射。方毅告訴記者,他在觀測站從雷達組到通信組再到技術室主任,近20年的工作時間經歷上百次發射卻沒能親眼看到一次火箭發射。
“我很想利用休假去現場看一看,可我們休假的時候都是沒任務的時候,有任務時又不能休假,就這樣,快20年了,我沒看過一次。”方毅有些無奈,“我們航天事業就是這樣,‘萬人一杆槍’,很多人都一直默默無聞地做著必不可少的貢獻。但隻要每次火箭都能成功發射,那就是我們航天人最大的光榮。”方毅的臉上,從無奈變得堅定。
得知此次遙感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后,在宜賓觀測站的指揮大廳裡,爆發出了雷鳴般的掌聲。短暫的慶祝后,他們又緊張地投入到了下一次任務的准備之中。或許,在每一個三江測量人的心中,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那幅火箭升空時耀眼的畫面,那是他們前行的動力、堅守的信念。(記者陳地 薛晨)
(責編:李敏軍、陳露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