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7月13日晚,以色列特拉维夫传来喜讯:第50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IPHO),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孙向恺同学以总分第一名、理论成绩第一名的优异表现勇夺金牌。从来自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登顶物理硬核殿堂。
回到熟悉的校园,向记者讲述自己的获奖经历,孙向凯还有一丝紧张,但谈起物理,这个开朗的大男孩立刻表现出大方和从容。“从认识物理到真正开始了解物理对我来说是第一次突破”,孙向凯告诉记者,他是从科普读物中骑自行车加速会变瘦的小故事了解到相对论,自此,通过物理学探究世界本质的想法在他的头脑中逐渐形成。
对物理的兴趣真正被激发则源于7年前早培班中的一节研修课《生活中的物理》,在课上孙向凯学习到了很多奇妙的物理现象,海市蜃楼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声音在风里传播时距离远的人反而能听见……对于这些问题,他主动查阅资料、探寻原理,渐渐地,对物理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学习物理对于孙向凯来说并不为荣誉,纯粹是源于兴趣。
国际奥赛国家队选拔结束后,孙向凯和同学一起组队参加国际青年物理学家竞赛。对此,很多人并不理解,因为这个比赛对于已拿到国家队员身份的孙向凯来说没有任何功利性的意义,加之竞赛的准备要花费很大精力,17个开放性的物理题目都需要选手动手去做实验,每个实验都要花费数天进行重复性测量、解释和查阅书籍资料。可孙向凯很坚持:“这些题目非常有意思,我愿意投入时间去做自己喜爱的研究,只因为热爱。”
(2)凝聚团队力量
“在颁奖典礼现场,观众虽然不知道我的名字,但他们依然高喊China!China!那一刹那,我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和为国争光的荣耀。”孙向凯回忆自己的获奖心情时说。
孙向凯将自己取得的成绩归功于团队协作。而当被问及是什么塑造了这样一支强大的队伍时,他说,是因为一份荣誉感。对此,人大附中物理特级教师胡继超介绍:“金牌的获得从来都不能仅靠单枪匹马,学习物理需要团队协作,通过头脑风暴互相启发,让思想进行碰撞,从而产生更好的想法和思路。”
高二结束时,为进入省队,孙向凯需参加严格的选拔。在这样的关键时期,他仍然抽时间和竞赛小组的成员一起捋知识点,帮助大家发现易错点。
这种无私奉献的传帮带精神源自人大附中一届届师生的传承。孙向凯说,自己的这枚金牌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属于整个竞赛团队的,“如果我的同伴或者学弟学妹拿到了金牌,我同样感到开心。”
孙向凯身上展示出的团队协作精神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人大附中像孙向凯一样具有特长的优秀学生还有很多,他们彼此之间都能很好地融合。师生共同搭建一种善于分享、主动分享的团队文化。
(3)提供一方沃土
人大附中尊重个性、挖掘潜力的办学理念为师生的自由发展提供了沃土。记者了解到,学校早培班的基础课程安排十分丰富,除了语、数、外,还有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命教育、工程技术、艺术体育以及阅读、校本选修等课外活动。在奥林匹克竞赛领域,早培班的成立使得人大附中实现了物理、化学、数学、生物、信息五大学科竞赛同时获得国家奥林匹克竞赛金牌。
人大附中始终强调竞赛学习只是一部分,更注重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本身的喜爱。面对部分省市停课搞竞赛的培养方式,人大附中始终坚持定力和初心:保持学生对物理最本真的兴趣爱好。
在帮助学生挖掘兴趣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努力开发实验性课程,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把有挑战性的问题交给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师生之间实现教学相长。
深受学生们喜爱的“网红”物理老师李永乐就坦言,很多时候,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会去问学生,他们会给出意想不到的解决方案。李永乐还和学生们一起就某个感兴趣的问题写成论文,发表在国家核心期刊。
面对孙向凯的成绩,班主任蔡芳老师很自豪:“学校的理念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理念在先,平台保障,培养大批拔尖人才是教育的必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