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基础教育起点公平,要求地方政府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基础教育办学不能再采用“以升学为中心”模式。要建立新的“教育改变生活”价值观念,不以升学论基础教育的成功,而以给每个孩子有质量的教育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推进基础教育的起点公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就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基础教育关系到每一个人,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国家富强的基础性工程。要优化配置教育资金资源,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支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解决一些地方“上学难”和困难家庭孩子辍学等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确保起点公平。
扩大公平和提高质量,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两大基本任务,而确保起点公平是扩大教育公平的前提。确保基础教育起点公平,要求地方政府确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和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基础教育办学不能再采用“以升学为中心”模式。
鼓励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孩子上学读书,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读书改变命运”,有人说得更直白,是“高考改变命运”。正是所谓“高考改变命运”,让不少地方多年来难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甚至导致近年来乡村辍学率回潮。这主要缘于一些地方政府追求升学政绩,按怎么能出升学政绩来配置教育资源,把更多优质资源配置给少数能考上好大学的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不被基础教育重视。这偏离了基础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基本价值观。
2006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义务教育阶段举办重点校、重点班,但现实中,不少地方都存在正式或变相的重点校、重点班,尤其是初中教育阶段。这一禁令未能得到严格执行,主要是因为有的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首要目标不是给所有学生完整的义务教育,而是为今后的中考、高考升学竞争服务。中考、高考关注的升学率指标主要是重点高中升学率、重点本科院校录取率,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提高升学率最有效的路径,不是让所有学校均衡发展确保起点公平,而是集中优质资源培养争夺升学锦标的学生。以升学政绩为主导配置义务教育资源,是导致义务教育不均衡的根源,因此必须扭转升学政绩观,建立优质均衡发展观。
一些地方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将非中高考科目的教育教学边缘化,以及把“差生”边缘化,进而导致农村辍学率回潮。不少地方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投入,只重视与中高考相关的主科教师和课程,把其他学科视为“副科”“小学科”。这也让学生的教育起点不公平——相对来说,城镇学校基本都开齐了义务教育课程,配齐了相关教师,而不少农村地区的学校,迟迟不能开齐开足义务教育课程。
也许有人不理解,既然高考可以改变命运,为何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孩子还会辍学?其实,“高考改变命运”只能改变少数学生的命运,一些读完小学后成绩比较差,中考进不了普高只能进中职的学生,往往会觉得改变命运无望,而选择辍学外出打工。加之我国职业教育地位相对较低,有的学生不愿意读中职,这也是地方政府的升学政绩导向所致。一些地方政府一味重视升学率,导致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不同的等级,这也和“办好所有各类教育”的科学教育价值观是相背离的。
今年7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党政有关负责人要牢固树立科学教育观、正确政绩观,严禁下达升学指标或片面以升学率评价学校和教师;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国家制定县域义务教育质量、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标准。进入基础教育大发展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教育改变生活”价值观念,不以升学论基础教育的成功,而以给每个孩子有质量的教育配置教育资源,切实推进基础教育的起点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