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两年时间,正是最吃劲的时候,必须坚持不懈做好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甘肃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对于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的西藏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定将激励奋斗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党员干部积极作为、开拓进取,推动脱贫攻坚工作迈上新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下,西藏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7年,拉萨市城关区、日喀则市亚东县、山南市乃东区、林芝市巴宜区和昌都市卡若区正式宣布脱贫。2018年,当雄、吉隆、林周县等25个县区正式脱贫摘帽,2100个贫困村退出,18.1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6%以下。山南市乃东区巴桑、工布江达县云登加措、那曲市嘉黎县麦地卡乡巴桑次仁、亚东县分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奋进奖、创新奖和先进集体奖……这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可喜的成果,究竟蕴含着哪些藏地密码呢?
打赢脱贫攻坚战,解放思想是首要。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解决好精神层面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摆脱贫困的内生动力。针对部分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的问题,西藏各级扶贫部门把“扶贫先扶志”作为第一要务,通过入户走访、结对帮扶的方式,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和村党支部的作用,挨家挨户开展宣讲,引导贫困群众改变被动、依赖、观望心理,竭尽所能为贫困群众找门路、想办法,心贴心、面对面地进行思想交流,帮助他们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同时,西藏深入开展“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贫困群众爱党爱国、热爱家园、勤劳致富,用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凝聚人心、凝聚力量,做到生活、思想共同脱贫。并组织编印《脱贫攻坚政策明白手册》,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老百姓爱听的形式,将扶贫政策送到了田间地头。如今,贫困群众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主动奔向小康之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项目是关键。西藏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下足“绣花功夫”,做实扶贫产业,让贫困群众脱贫有底气、致富有保障。2018年4月,拉萨市当雄县郭庆村村民达瓦在“牦牛产业万户脱贫致富项目”启动仪式上笑开了花。作为当雄县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业的直接受益者,达瓦2018年上半年靠租赁牧场和出售牦牛的收入就超过了1万元,成功摘掉了戴在头上的“穷帽子”。今天,当雄县有“身份证”的牦牛肉已成为“金牌产业”,惠及牧户1891户,户均年增收1500—2000元,成为当雄县精准脱贫的新动力。朗县朗墩辣椒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主要生产辣椒粉、辣椒酱、核桃油等产品。2016年,朗县扶贫办投入275万元,为洞嘎镇聂村建设了60座高效节能温室大棚,分配给聂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经营,每人每年可以收入2万多元。当雄牦牛产业万户脱贫致富项目和朗县朗墩辣椒专业合作社,只是西藏产业扶贫的一个小小缩影。2016年至2018年间,西藏共计投入资金286.92亿元,开工建设产业扶贫项目2263个,目前完成产业扶贫项目1493个,带动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21万人脱贫。沉甸甸的数字充分昭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点在于打好产业扶贫这张牌。
金杯银杯不如贫困群众的口碑。“三岩”在藏语里有岩山环绕、地势险恶之意。“三岩”片区下辖昌都市的45个行政村,有农村人口2714户1.66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75户8039人,贫困发生率达到60.88%,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深度贫困地区。为攻克这座深度贫困堡垒,在充分调查研究、科学评估论证的基础上,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了实施“三岩”片区跨市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决策。67岁的藏族老人来边,就是决策的受益者之一。他说:“‘三岩’这个地方,水在江中流、人在坡上住、地在山腰挂、畜在岩上放,一年忙到头,收获寥无几。为了我们的子孙接受好的教育,年轻人有事能挣钱,我们能安享晚年,党委、政府帮我们搬出这个穷山沟,让我们在条件好的地方安家,我们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脱贫攻坚战打没打好,贫困群众是最后的评判者,只有贫困群众说好才真的是好,只有贫困群众认账才能真正交账。
长风破浪正其时。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集中火力,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交出一份无愧于历史、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扶贫攻坚“西藏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