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做出“要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合作”的重要指示。这是“现代化都市圈”概念被首次提出,同时也将“都市圈”这一定义再度放大,自此越来越多的产业工作者开始关注并研究“都市圈”的内涵意义。
按照这一重要指示精神,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明确了都市圈的概念,提出了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六个方面二十项具体任务以及构建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具体要求,首次从国家层面对都市圈建设做出统筹安排。
现代化都市圈是一种机遇
2018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9.58%,已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后期,这一阶段要把提高城镇化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既有利于优化人口和经济的空间格局,又有利于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都市圈时代特征愈发明显,人口增长、就业通勤、空间扩张和产业联系均呈现出都市圈化格局。以北京都市圈为例,超过36万在京工作的人居住在环京地区;而在上海都市圈,人口超100万、20万~100万、5万~20万的节点城市分别有5、12、10个。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表示,都市圈都是城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是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目前中国城镇化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节点,“后50%”城镇化时代之门已经开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正在发生巨大改变,各城市也将面对挑战和机遇。
在都市圈不断深化的当下,基于人口和产业的迁移正在悄然发生。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曾给出一组数据:以北京都市圈为例,近年来中心区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非首都功能向外疏解,大型规模性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外迁明显。2010~2017年,北京市经济总量(GDP)占北京都市圈GDP总量的比重由80.65%降到78.96%,其中二产比重从66.31%下降到61.03%,新增的制造业中90%集中在外围圈层。2018年北京迁出市外企业共计780户,其中170家迁往河北,占全部迁出企业的21.8%。
在要素往城市聚集的同时,尤其是城市扩展到足够规模时,内部要素逐渐向外溢出,形成一个辐射圈。顾强将这种城市辐射比喻为杯中水满后的溢出效果,城市内部的空间出现拥挤,就会将人、信息、基础设施溢出至城市周边空间。如北京周边大厂的文创产业、上海附近嘉善的科创产业快速发展,都是超大城市溢出后的城市发展机遇。
以上海都市圈为例,老牌汽车产业集群不断演变和拓展,逐渐形成覆盖全价值链的产业体系,其空间布局也处于不断延展的态势。总部、研发中心等关键职能位于都市核心区,30公里圈层专注于技术研发、学校培训、汽车博览等环节;50公里圈层在紧密零件、发动机等零部件生产环节更有优势;80公里圈层提供物流、测试场、内饰生产等服务;120公里范围负责整车生产和物流运输。
在城镇化新阶段和城市新变局中,三个维度已经明晰可见:产业带动人的不断集聚与社会协调发展,城市运营及系统化水平,以及市场的统一与开放要求制度变革不断深入。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到了城市化后半程所带来的机遇。
华夏幸福的都市圈逻辑
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期间,顾强深入阐述了都市圈发展给华夏幸福带来的重大机遇。他表示,华夏幸福从固安发展壮大,得益于北京人口、产业等要素的外溢,这一案例是我们后续布局全国的重要参考经验,也是都市圈概念给华夏幸福带来的全新机遇,同时也是华夏幸福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华夏幸福已在北京、上海等15大都市圈核心城市辐射的外溢圈层内,建设运营了数十个产业新城项目,享受了都市圈加速发展所带来的外围节点性城市价值提升红利。
未来华夏幸福还将坚持开发性PPP模式,聚焦核心都市圈战略,其拓展选址将严格遵照都市圈发展规律和演进路径,进行审慎科学的布局,按照都市圈人口和产业迁移规律,促进形成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都市圈城镇体系。顾强表示,华夏幸福对于核心都市圈的布局战略不会改变,对于已经进入的都市圈,会根据实际情况完善产业新城布局;对于尚未进入的都市圈,则会积极保持跟踪,待企业实力和条件具备时适时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