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热”的三个陷阱莫忽视

时尚
时尚
2019-08-13 12:07
来源:互联网

  “国学热”的三个陷阱忽视 

  何东升

  当下,人们将一些对传统文化、历史以及生活方式的复兴和回归,称之为“国学热”。这里有个问题似乎需要商榷一下,这些复兴和回归的文化似乎叫做“传统文化”更为妥帖一些。因为今天我们的文化背景的确是含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又更多地融入了许许多多新哲学、新思想、新理念,乃至以工业化为基础的新的生活方式。而这个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学”,那些有别于以上内容的、以传统的农业社会为基础的哲学、文学、艺术、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则是典型的传统文化,而非占据主流意识形态领域的“国学”。

  “国学热”是好事,但三个陷阱千万莫忽视

  第一个陷阱:装潢门面。当前有不少中小学,在完成规定课标内容教学之后,额外给孩子们安排了经典诗文背诵。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大学》,到洋洋洒洒五千言的《道德经》,以及三百多篇诗文的《诗经》等等。这些看似“额外”的背诵内容,老师每天都要检查,甚至比课标内容地位更加“尊贵”。为了完成任务,很多学生就必须在完成家庭作业之后,“三更灯火五更鸡”地熬苦功、开夜车。

  正面地说,这样的训练好处是有的,至少可以锻炼孩子的记忆力。但遗憾的是,这些背诵全部是机械记忆,莫要说《道德经》里面的那些深奥的东西了,即便是《论语》里面的一些经典话语、《弟子规》里面的一些传统规矩,参与背诵的孩子们只会滚瓜烂熟地背诵,却没有一句能够说出其中的意思。

  传统文化最基础,也是最为核心的价值就是“真”,力求触及本质和精髓,而不是浅浅地浮在表面、撸点皮毛。《论语》《诗经》《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很多语言要么很唯美,要么很精辟隽永,含有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有的简直可以作为一个人的座右铭,成为奉行一生的言行圭臬,但仅仅是死记硬背,仅仅是为了表演,那就太过舍本求末了。

  第二个陷阱:贩卖变现。

  紧跟这股热潮,很多商业嗅觉发达、经济头脑先进的人,很快就抓住了发财的机遇。曾经偶尔听了一个讲传统文化的节目,主讲者本人一上台就自我介绍:“我是文化专家、国学大师XXX……”。

  而这些开口错别字乱蹦、连个典故都说不清楚的大师,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将一些传统文化经典著作里的思想、语句拎出来,东拼西凑一下,再掺杂一些陌生感十足的现代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名词、术语,搞出一套非常玄乎的“理论”或者“学说”,到处云山雾罩、不能自圆其说地搞演讲、讲座、培训。再加上一些营销高手的幕后炒作,这些人从自称“大师”多半会很快成为不明就里的受众眼里的真大师。

  等到混个脸熟,混出点知名度,这些“大师”们就会开始代言、兜售各类所谓的文化产品、保健品或者含金量稀少的个人著作。这些“大师”们缺少对传统文化、对公众的敬畏,缺乏一个做学问、搞研究的人的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更缺乏一个知识分子该有的风骨和品德,不求甚解、学术造假、哗众取宠、粗制滥造,滑稽表演背后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求得真知、寻求真理、建言立说,或者传播正能量,最终或者最本质的目的是为了圈钱。

  第三个陷阱:迷信抬头。有一些江湖人打着“现代科技揭秘《周易》”、“传统文化造福社会”、“民俗文化绽放异彩”等各色旗号,大行求签算命、祈福禳灾、跳神通灵、逆天改命等迷信活动。更有甚者,有组织、有预谋地采用各种手段、圈套、伎俩,威胁、恐吓、欺骗当事人,以“破财消灾”、“舍财得福”为借口,大量骗取钱财。由于一些民俗传统根深蒂固,拥有深厚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土壤,加上骗子们的手段高明、圈套严密,所以常常出现此类上当受骗者,许多当事人都因为这种另类“传统文化”遭受到了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伤害。

  如果说借助传统文化装潢门面仅仅是令人可厌,靠贩卖劣质传统文化令人可气,那么以传统文化再造、民俗文化服务社会等为幌子,搞各种迷信活动,用各类圈套骗人,这就是可恨的。儒家讲“仁”、道家讲“和”、佛家讲慈悲,中国传统文化最为鲜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智慧首先是善良的、温暖的。“真、善、美”,“善”居于中位,但“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向和落脚点。为了攫取钱财,不惜坑蒙拐骗偷,无论这些迷信活动和骗局将名目起的多么高大上,但这些始作俑者心里早已缺失了善意,距离传统文化的本源和根脉,其差距又何止十万八千里之遥?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
标签:   陷阱      三个      忽视      国学热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品牌推荐 时尚衣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