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孤獨、苦難、慰藉——一位體育拓荒者的“朝聖”歷程
大凡身處逆境不甘屈服、砥礪前行者,往往有過人之節。在中國民族原創體育領域,就有一位堅韌過人的拓荒者——吳彥達。令人欽佩的膽識與超常的毅力,以及13年的堅守,終於化作人生升華和事有所成。
54歲吳彥達沉默已久,但一直在默默耕耘。8月12日,他立起了人生道路的又一座裡程碑。這天,他在北京腳斗士協會成立大會上當選會長。這是中國大陸第一個在民政部門注冊的腳斗士協會。由此,腳斗士運動進入協會化管理的社會公益體育階段。“我感謝北京體育局和民政部門,批准我們腳斗士協會的成立,這對他們來說或許是小事一樁,卻是我們腳斗士在發展道路上往前邁出的質變的一步。”
此前,腳斗士體育一直由吳彥達的公司運營。
2006年,身家億萬的商人吳彥達轉行做體育產業。那時,他更多是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待體育。“那時,我在中國體育裡看到的是巨大的商機。”他說。
當時,他去美國考察,深為美國體育產業之盛而震撼:“你看玫瑰碗比賽,每年都是萬人空巷,當時一張最便宜的票也要1800美金,貴賓票要3.8萬美元。一個三十秒的廣告,都要好幾百萬美元。”
體育產業對於不熟內情的吳彥達來說,是個遍地黃金的領域。雖然有業內人士一再勸告他謹慎從事、“免得頭破血流”,他毅然決然投身其中。
經歷過商海沉浮、生死劫難的吳彥達,並不認為做體育產業是件多麼困難的事情。他選擇開發名叫“撞拐”或“斗雞”的這一古老而又流行的民間游戲,正式命名為“腳斗士”,在118個國家和地區注冊了版權保護,在美國成立了國際腳斗士聯合會。起初,雖然也有波折,但總體運作看上去比較順利。
君以為易,其難也將至矣。
在開始腳斗士體育本身競技內容的開發時,吳彥達和他的團隊遇到了難以想象的困難。
“有時為了一條規則,我們需要用上千場比賽進行檢驗,需要收集大量的數據進行論証。”他說,“比如,對於比賽台的面積尺寸,我們之間存在爭議,互相又是拍桌子,又是吹胡子瞪眼,爭論了一年半,才有定論。”
腳斗士賽台的尺寸最后確定為長寬各6米,面積36平方米。
“有人堅持要使用5X5米等於25平方米的賽台。有人認為,那樣面積太小,利於大個子選手控制比賽,小個子選手閃展騰挪的空間不夠。經過大量的比賽檢驗,我們發現使用36平方米賽台的比賽更精彩。”吳彥達說。
如此,他和團隊潛心進行了10年的基礎研究,收集了海量的原始數據。對這些數據的研究和提煉,升華為腳斗士體育的標准。
在吳彥達的辦公桌上擺著一本83頁的小冊子,名為《腳斗士運動規則·裁判法·競賽組織》,由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涉及腳斗士比賽的種種細節。吳彥達說,這是他們制定的標准的一部分。
僅僅進行基礎研究和建立標准還不夠,吳彥達發現他還要建立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其中包括運動員系統、教練員系統、裁判員系統和賽事推廣系統等等。
“這涉及海量的工作,但又不能不做。”他說。
僅在2006至2016年間,吳彥達和他的團隊就在全國范圍內舉辦了20多期腳斗士運動項目培訓班,培訓了3000多名教練員、裁判員,建立了16家俱樂部培訓基地,注冊了20000多名腳斗士運動員,舉辦了50000多場比賽。
各個系統框架基本搭建完畢,吳彥達隨后發現,他們還需要培養消費人群。僅僅自上而下做頂層設計遠遠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打好基礎,自下而上接通地氣。
這時,埋頭苦干十年的吳彥達突然有了一種老虎啃天無處下口的茫然。“做體育產業真是不易,如果方法不對,可能你幾百億人民幣砸下去,都會如同泥牛入海,無蹤無影。”他說。
君以為難,其易也將至矣。
三年前,吳彥達上馬“中華腳斗娃”項目,在北京、黑龍江、福建、山西等地進行試點。他們對孩子們“腳斗”進行正式的培訓,目的在於“提升孩子們對運動的熱愛”。結果,他們發現孩子和家長對此非常歡迎,有一種“發自內心的熱愛”。
孩子們的一張張笑臉和運動熱情感染了吳彥達。一天,站在孩子們的訓練場邊,吳彥達感覺自己突然頓悟:“我開發腳斗士體育的目的難道不該是為了讓大家快樂嗎?現在,我的目的正在達到。”
作為一名律師和成功的商人,吳彥達積累了足夠的財富,30多歲時已是億萬富翁。他發現,當年自己帶著強烈的功利心進入體育產業時,對體育的認識有些膚淺。
“我再次思考了美國玫瑰碗比賽的現象,那僅僅是一種體育經濟現象嗎?絕對不是,那背后是民族健康,是精神文化。”他說,“我認為,體育不僅僅是金牌和全民健身,應該從更高更大的層面來看待體育:體育是民族信仰,是國家的精神支柱、經濟支柱和健康支柱。”
由此,吳彥達對體育由衷產生一種敬畏。
“我做體育產業就像唐僧西天取經,一度非常孤獨,非常苦難,但現在我內心充滿了慰藉和感激,一種宗徒的虔誠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