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记者 李政葳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本投入到乡村复兴尝试当中。在建设过程中,如何防止乡村景观“过度城市化”和开发“过度商业化”,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现在的乡村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还会发生更多变化。但我们必须想清楚:未来乡村要朝什么方向发展,谁才是发展的主体,谁又是受益的主体?”在近日举办的一场乡村复兴论坛上,中国扶贫基金会秘书长刘文奎提出了这样的思考。
围绕乡村复兴这一话题,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何崴分享了“山西古村的改造实践”。不过,何崴认为,这一主题前面要加上“我们”两个字。“‘我们’不单是政府、设计单位以及未来运营单位,‘我们’的主体还应该是当地农民。”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产业园区中心主任廉毅锐认为,乡村建设不应该是一个单点上的乡村改造,而是需要综合建筑、规划等一系列举措。“在资源、人力、物力以及信息流上,乡村都相对弱势,县城则可被看做是强有力的小中心,要尝试将‘小中心’与乡村结合起来。”
廉毅锐认为,未来乡村复兴必须牵扯到产业上来,“复兴”的主要考虑应该是如何重新把产业引入乡村。他还提到了“引爆点”一词,“对于沉寂多年的乡村而言,需要各个方面的支持,不能仅仅通过盖一两座美丽的房子就能‘引爆’,应该与其他行业结合来实现‘引爆’。”
他还坦言,乡村建设是一项“实操活动”,设计者要学会克制欲望。而在现实中,很多乡村设计师过于追求建筑面貌,这样反而破坏了乡村的熟悉气质、改变了乡村的原有机理,这对于乡村长远发展十分不利,“改造乡村首先要让这里人们的生活更舒适”。
记者了解到,今年10月中下旬,乡村复兴论坛第九站将走进山西沁源,国内外30余位建筑设计、规划运营、文化旅游、民宿实践、内容传播等领域专家学者、乡村建设实践者,将围绕“综合、文旅、运营、工匠论坛、‘村长’有话说”等五大版块展开探讨。
“乡村复兴要符合乡村振兴的长远目标,但当下村民又面临着改善生活,政府面临着产生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社会效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表示,在这方面业界需要融入更多思考,尝试将长远目标与各方短期诉求结合起来,寻找一个“中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