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监测平台Trustdata发布《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行业发展分析简报》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市场总体实现了稳步增长,全年用户规模达到了1.5亿人次,并渗透至商场、餐厅、机场及休闲娱乐等主流消费场景。其中商场渗透率为61%,餐厅渗透率为55%,机场为54%;共享充电使用规模已从押金租赁转变为信用免押,信用免押订单超过九成。
几年前,共享经济十分火爆,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风靡的共享逐渐走下坡路,不少共享行业开始淡出人们视野。而一度被视为“伪需求”的共享充电宝却实现逆袭,成为人们日常出行中习惯且使用率较高的共享物品。业内人士指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共享充电宝市场竞争将会持续激烈,未来,市场竞争将围绕精细化运营全面展开。
使用频率较高
“约了朋友吃饭,朋友堵在路上,在这等待间隙离不开手机,看看微信朋友圈,刷一下微博,玩几局小游戏,手机很快就没电了,幸好有共享充电宝,花两元钱充电,保证能用手机付餐费和回家打车的费用。”乌鲁木齐的孙先生已经习惯了出门只带手机,出行、付钱一部手机搞定。
手机已经成为人们不或缺的部分,一部手机有一种安全感,而许多人甚至会因为手机没电而“发狂”,作为共享经济的细分行业,共享充电宝的出现解决了户外手机电量不足的难题。通过微信或支付宝进行扫码,支付押金或通过信用积分,即可借到一个充电宝,收费又不高。便宜的价格、便捷的操作,以及几乎随处可见的设备,让共享充电宝受到市民的欢迎,共享充电宝的出现还改变了很多市民的充电习惯。
“没有带包的习惯,自己带充电宝比较麻烦,我就办理了共享充电宝会员,一个月也只要十元钱左右。”和孙先生一样,90后的陈晓明更是离不开手机。
据了解,2018年,共享领域的很多产品遭遇了“寒流”。然而,共享充电宝却迅速在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布点,入驻场景越来越多,甚至在三四线城市也随处可见。“每天都有人借,而且借的量挺大,借还都很频繁。”乌鲁木齐一家连锁酒店的前台告诉记者,其店里的共享充电宝使用频率较高,经常还出现被借空的情况。
截至2018年,作为领跑行业的共享充电宝品牌的“街电”已经拥有上亿用户,订单峰值达到180万,拓展全国城市达到300座。已经入驻餐饮、娱乐、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成为用户与商家联动的重要入口。
行业竞争壁垒逐渐形成
记者在乌鲁木齐市某商圈走访发现,一些共享充电宝的布点较密,使用率较高。“我们店里有两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借用率比较高。”一家餐饮店的老板说。
据了解,从一开始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竞争就十分激烈。目前几大品牌的充电宝企业从2015年开始布局,2017年竞争进入白热化,最多曾出现几十家企业争相布局,融资数十亿元。创造了“40天时间,11笔融资,超35家机构入局,融资金额约12亿元”的融资速度。到了2018年,由于资本纷纷掉头而去,洗牌成了大多数共享行业的常态。共享充电宝虽也受到冲击,但却顽强地生存了下来。
2019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开始进入效能进一步提升和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的时期,处于第一品牌梯队的街电、小电科技等企业领跑,凭借深厚的资本优势和企业运营积累从而实现对市场份额的进一步收割。超八成市场份额被主流企业收割,行业竞争壁垒逐渐形成。
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收入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充电租金收入,二是广告收入。对于广告营收,共享充电宝企业普遍持乐观态度,但目前大部分收入还是来自于租金。由于共享充电宝的盈利主要来自于租金,必须要高频使用、高客单价才能快速回本,所以对布点的要求很高。
行业内第一梯队的模式如今已经进入精细化运营,减少布点,仅针对酒店、网吧、医院等盈利好的地方。“当使用频率提升、客单价提高后,收回成本轻而易举。”一家充电宝品牌企业负责人表示,仅仅通过租金收入,机柜式充电宝模式4个月便可回本,年成本利润率最高可达85%。
技术更新的重要性
业界普遍认为,虽然老牌共享充电宝占据一线城市中的大部分市场,但是随着智能移动设备在三四线城市的进一步广泛使用,以及5G商用的来临,共享充电宝的市场还远远未被打开,这也意味着共享充电宝市场还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迎来一次行业的全新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