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12.7倍
昨天,石景山区八角街道八角南路社区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队员冒着严寒桶前值守,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本报记者 吴镝摄
本报记者 王天淇
昨天,本市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8个月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团市委、市城管执法局发布条例实施进展情况。新条例实施8个月来,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率、垃圾减量率等重要指标快速提升,市民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初步养成。
目前,本市已立案查处涉及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3.25万起。今年起,市城管执法局将根据季节特点开展垃圾分类“主题执法月”专项检查。本月至2月底,结合临近春节特点,率先对餐饮服务单位及商超进行检查。
其他垃圾减量明显
据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岩介绍,截止到去年12月底,本市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逐步提升,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新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4248吨/日,增长了12.7倍,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21.78%。加上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1861吨/日,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达到6109吨/日(不含园林垃圾)。
厨余垃圾分出量稳步增加的同时,其他垃圾减量明显。记者了解到,通过推进源头减量,推行净菜上市、“光盘行动”、绿色包装、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等措施,目前,全市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其他垃圾量仅为1.53万吨/日,同比下降近35%。
“本市持续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大力开展‘桶’‘车’‘站’‘楼’全链条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张岩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分类驿站1258座,固定桶站6.32万个,其中达标改造6.28万个;涂装垃圾运输车3290辆,改造提升密闭式清洁站805座,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年度目标。现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46座,总设计处理能力3.38万吨/日,基本满足本市分类处理需求。
36万余志愿者桶前值守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新条例正式实施以来,市城市管理委、团市委等相关部门通过广播电视、“敲门入户”、微信公众号、社区宣传栏等多种形式,宣传政策法规和分类知识,充分激发在职党员、青年团员、在校学生、离退休干部等各类群体的积极性,构建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
团市委副书记李健表示,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通过“团员回社区报到”机制,已经在6747个社区村青年志愿服务队发布垃圾分类桶前值守项目,同时发动各类社会组织发布志愿服务项目,共计招募志愿者36万余人,志愿时长678万余小时。志愿者们的参与,有效缓解了各社区村桶前值守人手不足等问题。目前,本市垃圾分类社会动员成效明显,居民知晓率平均为94.85%,参与率74.12%,正确投放率69.38%。
接下来,本市还将持续深入做好团员回社区报到参与“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同时,通过桶站值守、“红黑榜”、积分奖励、城管进社区执法等多种措施,持续提升居民源头分类参与率和自主分类投放准确率。
查处227起混装混运行为
据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介绍,截至去年12月底,全市城管执法部门共检查生活垃圾分类主体责任单位62.89万家次,发现问题1.84万家次,立案查处涉及生活垃圾的违法行为3.25万起,整体问题率为2.93%,单月存在问题率已连续7个月环比下降;其中适用新条例查处生活垃圾分类违法行为1.46万起,并对群众举报强烈、影响恶劣的混装混运违法行为,查处227起。
温天武表示,本月至2月底,将根据临近春节市民外出就餐次数增多,餐馆厨余垃圾产出量有所上升的特点,开展主题为“餐饮执法月”和“商超执法月”的专项执法检查,重点检查餐饮服务单位是否按规定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是否按规定收集、交运、处理餐厨垃圾,是否与有资质的收运单位签订垃圾收运合同,是否履行垃圾分类宣传引导责任等,其中“是否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用品”也是检查重点。依据新条例,“单位和个人应当减少使用或者按照规定不使用一次性用品”“餐饮经营者、餐饮配送服务提供者和旅馆经营单位不得主动向消费者提供一次性筷子、叉子、勺子、洗漱用品等,并应当设置醒目提示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