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

凤凰时尚网移动版

首页 > 资讯 >

施一公: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2)

  今年全国两会,基于创办西湖大学的实践和心得,施一公提出了希望国家加大对非盈利性民办高校政策扶持力度的提案,希望出台法律、法规予以政策保障,拓宽非盈利性民办高校资金筹措来源,为民办高校发展拓展空间和创造条件。

  施一公强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自古以来,科学技术就以一种不可逆转、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科技创新的核心在于人才,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而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竞争和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能否将中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事关国运兴衰和民族存亡。中国科技创新能否实现质的突破,关键在于我们自身体制和国内大学能否培养造就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因此,创办西湖大学这样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所做的探索意义重大而深远。

  施一公说:“我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我的前半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件是成家立业,另一件是帮助清华大学我的母校建立了生命学科。而这两件事似乎都是为了第三件事而来——创办西湖大学。这是我此生最大一件事。对我而言,创办西湖大学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因为我们对此寄予了太多、太多的希望。大学是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更要体现在大学的水平和高度上。教育强大了,国家的方方面面都会强大。”

施一公(右)接受采访。

施一公(右)接受采访。

  侨心所系:办好西湖大学是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期望

  海外华侨华人历来有尊师重教、捐资助学的光荣传统。被毛泽东主席喻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笃信“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为此陈嘉庚独于兴学报国一事毕生壮心不已,奋斗不息,不惜牺牲金钱竭殚心力而为之。

  1921年陈嘉庚创办了有文、理、法、商、教育等五院17个系的厦门大学,这是唯一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厦门大学于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 16 年。身处办学困境的陈嘉庚有言:“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他把自己三座大厦变卖作为维持厦门大学的经费。

  作为海归一员,以施一公为代表的一大批海归创办西湖大学的心声与一百年前陈嘉庚为代表的华侨华人捐资办学的心声异曲同工、一脉相承。施一公说:“华侨华人与我有共同的心声,中国需要有更好的教育、更好的科技、更好的大学。”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西湖大学在成立之初就得到了众多海外华侨华人的鼎力支持。施一公动情地讲述了两个小故事:缅甸华工持续坚持把打工工资的零头捐赠给西湖大学;常年旅居南美洲法属圭亚那的温州华侨周学兵先生,辗转33个小时,取道巴黎来到杭州,递上了当地 33 位华侨华人给西湖大学的捐赠。

  “我与周先生仅有一面之缘,但他所代表的海外华侨华人这个庞大群体,给我力量、催我奋进。对西湖大学来讲,对每一位创办人、每一位员工、每一位学生来讲,得到他们的支持是我们非常骄傲、非常看重的事情。”

  施一公还感慨道:“在美国生活多年,华侨华人是我非常熟悉的群体,是我在美国的兄弟姐妹。我始终觉得他们更理解我和我要做的事情。我们应该都会有一个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这梦想是海内外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没有任何负面的东西,只是为了中国科技进步,只是为了中国教育振兴,只是为了我们有更好的未来、世界有更好的未来。

3月5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界别委员围绕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组讨论。图为全国政协委员施一公参加讨论。中新社记者 于海洋 摄

(责任编辑:admin)
广告位API接口通信错误,查看德得广告获取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