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临泉:“逐梦”家乡竞风流(2)
时间:2019-03-21 19:12 来源:互联网 作者:大棒槌 点击:次
这几天,在临泉县长官镇王营村的扶贫车间里,负责人张芳天天坐镇指挥,现场督促木制工艺品加工制作。为了携带更多产品参加4月份举行的春季广交会,张芳与设计人员加班加点,设计出一批款式新颖、品种丰富、体现临泉文化特色的图纸,并现场指导加工。 张芳向记者介绍,这次广交会对扶贫车间未来发展意义重大。“我们将带去十多个品种,力争拿到更多订单,让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有活干、有钱挣,力争今年增加收入,甩掉贫困帽子。” 2016年,临泉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 “四带一自”脱贫模式,着重以创业带动就业,对创业者提供最长不超过三年、单笔不超过10万元的政府贴息贷款,对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企业,按工资的30%进行补贴,免费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在扶贫基地就业的贫困人口工资超过全县最低工资1180元的,补贴贫困人口每月590元。利好政策,大大提高了外出返乡人员在贫困村创办扶贫车间的积极性。 2016年,长官镇王营村张芳到外地学习柳编技术,回村后把破旧的敬老院改建成工厂,生产家用吊篮,吸纳包括18户贫困群众在内的51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工资不少于1500元,村民们像城里人一样上班下班,既能在农忙时节管理庄稼,也能照顾老人孩子。 积累了一定市场经验后,张芳于2018年注册了临泉县红亿工艺品有限公司,接收外贸木制品订单,从事木制品加工。伴随着一件件由普通木头变成的造型各异、花式多样木制工艺品走出国门,张芳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数十户贫困家庭也因此摆脱困境。 “一人创业带动了更多群众就业,苦点累点都不算啥,乡亲们富了,我创业的初心就实现了。”张芳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仅在2018年,临泉县就在产业发展上投入资金4914.1万元,安排产业扶贫项目278个,在96个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在非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3万平方米,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家门口就业已经不再是梦想。据临泉县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2018年,全县发放政府贴息贷款6018万元,发放贫困人口工资补贴500多万元,培训技术人才2820人次,96个贫困村的扶贫车间带动998人就业,其中427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增收脱贫。(通讯员 赵怀勇 记者 安耀武 )
|
- 上一篇:聚焦·委员通道: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
- 下一篇:砥砺奋进 逐梦前行(聚焦·委员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