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40年为人类妥善保护世界遗产(2)
时间:2019-03-21 22:37 来源:互联网 作者:Kim 点击:次
2006年至今的10多年间,中国的世界遗产申报在系统的制度保障下,大胆尝试新类型遗产申报,关注活态遗产的保护管理,关注遗产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带动作用,希望尽可能体现中国多元文化特色。在遗产类型分布上,以文化景观、遗产线路、遗产运河为代表的特殊类型遗产显著增长。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和红河哈尼梯田相继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反映人类迁移、贸易交通体系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和大运河也申遗成功。 丝绸之路作为沟通了欧亚非三大洲和阿拉伯半岛、把古代世界最为重要文明联系在一起的巨型遗产线路,构成了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人类最重要的文化、经济、政治交流通道。这一源于古代世界的文化交流系统,对于今天人类的文化、经济交流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的过程中,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发展构想,这使得丝绸之路的概念已经远远超出遗产保护的范畴,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成为地区文化对话、共同发展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沿线的遗产保护已经成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有力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 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体系 世界遗产所面临的问题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人类共同面对的政治和安全问题。通过世界遗产的保护,国际社会也在不断思考、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交流、消除贫困、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保护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对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积极贡献。 30多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入,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等国际组织和有关亚洲国家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第二十八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2004年)、第十五届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大会(200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咨询委员会会议(2012年)等多项高规格的国际会议,陆续出台了《西安宣言》《绍兴宣言》《关于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与修复的北京文件》等多个重要国际文件,特别是全面修改完善了《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已经引起国际同行的广泛关注。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与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互动互进,吸收国际先进的保护和管理理念,逐渐总结摸索出一整套既符合国际规则、又适应中国国情和传统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系,进一步扩大了中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影响力,增强了话语权。 30多年来,中国的世界遗产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进步,在积极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包容并蓄,交流互鉴,做出了文明古国应有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全人类共有的遗产而不懈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